我的頻道

* 拖拉類別可自訂排序
恢復預設 確定
設定
快訊

南加感恩節周迎降雨 出行需小心

新財長人選獲市場歡迎 道指和小型股收創新高

65歲後失智人數急升 85歲後達高峰 女多於男

失智症最大的危險因子仍是「年齡」。及早做「健腦」運動,降低發生失智症風險。(圖/123RF)
失智症最大的危險因子仍是「年齡」。及早做「健腦」運動,降低發生失智症風險。(圖/123RF)

全球高齡化趨勢明顯,失智症最大的危險因子仍是「年齡」。以台灣為例,健保署統計資料顯示,失智症就醫人數從2021年的22萬5576人、2022年的23萬9124人到2023年的25萬3697人,就醫人數逐年增加,符合高齡社會的趨勢。從性別來看,女性明顯多於男性,2023年的女性失智患者15萬9451人,遠高於男性9萬4246人,一般推測與女性平均餘命較高有關。而「高齡」是失智症的最大危險因子,從年齡層來看,65歲後患者人數急遽上升,85歲後達到高峰。

劉子洋表示,隨著年紀增長,大腦容易有類澱粉、濤蛋白(Tau)堆積,導致罹患阿茲海默症風險增加,65歲以上的罹病風險,每五年增加一倍。至於年輕型失智患者,因類澱粉堆積的情況少,失智症型別與高齡失智者不同,血管性、額顳葉型、路易氏體失智症等非典型失智症比率較高。

年輕失智症的存在,讓民眾擔憂是否與遺傳有關。劉子洋說,許多民眾發現家中長輩罹患失智症後,擔心自己是否會因遺傳而罹病,不過,失智症並不會遺傳,僅少數患者因特定基因導致發病,這些患者通常發病年紀早,50多歲就出現症狀,多數罹患的是較罕見型態的失智症。

退化性失智多 10%血管性失智

依失智症類型區分,血管性失智症患者占比10%,最大宗的失智症類別仍為退化性失智症(阿茲海默症)。劉子洋說,血管性失智症用白話說明,其實就是「無聲中風」,常見的腦中風會導致患者瞬間癱瘓、昏迷等,且病程發展迅速,一天內就必須送醫、住院;血管型失智症同樣是血管阻塞,但發生在大腦深層,不易出現明顯症狀,經年累月卻會造成患者行動、認知受到影響。

劉子洋說,血管性失智症的預防,與心血管疾病無異,透過三高控制、運動、飲食、戒菸等,可預防血管性失智症,而這些生活型態控制,也有助預防退化性失智症,不過,退化性失智症還必須著重人際互動、社交生活等「動腦」層面。

睡眠呼吸中止族群 恐出現失智

少部分患者,出現專注力差、心情不好、脾氣變差、睡眠品質不佳等情況,症狀表現經過評估,可能符合失智症條件,實際上並非失智症。劉子洋說,有些罹患睡眠呼吸中止症的族群,晚上沒睡好,白天打瞌睡,導致記憶力變差,出現類似失智症症狀表現,但不是大腦萎縮導致,在就醫改善呼吸狀況後,症狀就會改善。

除退化性、血管性失智症以外,根據健保署統計,其他類失智症患者,包括用藥、飲酒導致的失智症,每年約170人上下。劉子洋表示,失智症是一種表象,經由外觀及量表評估,觀察患者是否有記憶力退化、言語不流暢、情緒波動改變等,認定是否為「失智狀態」,要區分型別時,則會進一步進行腦部掃描等,觀察患者腦部萎縮栓塞比率。

「罕見失智症類型,還包括大腦對維生素吸收不良,或安眠藥重複用藥,導致患者神情呆滯,類似失智症表現,酗酒、吸毒導致大腦白質退化等,也會出現類似失智症表現。」劉子洋說,這些患者往往相當年輕,有時40多歲就「很呆、很頓」,甚至合併癲癇發作,症狀很類似帕金森氏症,臨床診斷時必須排除其他病因。

中風 健保 阿茲海默症

上一則

耳朵突然聽不清 高壓氧治療耳中風幫助恢復聽力

下一則

不只影響視力...白內障「2大危機」曝光 竟還可能導致憂鬱症

超人氣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