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頻道

* 拖拉類別可自訂排序
恢復預設 確定
設定
快訊

房子燒到只剩郵箱…洛中產家庭 所有資產灰飛煙滅

葛謨尚未參選紐約市長 民調已遙遙領先

漫步巴塞隆納哥德區

巴塞隆納主教座堂。(圖片提供∕葉周)
巴塞隆納主教座堂。(圖片提供∕葉周)

沒有到過哥德區(Barri Gòtic)等於沒有到過巴塞隆納。這句話毫不誇張。巴塞隆納就是從這片瀕臨地中海的區域向外擴展,這裡是羅馬人在此建立的第一個定居點。當時有七十八座塔樓,城牆的遺跡至今存在,許多中世紀的建築也仍然矗立著。哥德區有許多狹窄蜿蜒的道路,遊客在裡面曲徑通幽。我在逗留的幾天中,大部分時間都按照自己的步調在交錯的街巷中漫步。有時在街巷中迷路了,走著走著又豁然開朗,時不時會出現一街角,給我帶來異樣的驚喜。

歷史與傳說

巴塞隆納哥德區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兩千多年前,儘管它的名字如此,但附近許多地標性的哥德式建築並不是中世紀的。相反,在十九世紀末和二十紀初,經過大規模的修復工程,該地區完全從一個陰暗的街區變成了一個旅遊景點。

說起巴塞隆納,一定會想起建築師安東尼奧高第,他與這座城市緊密相連,已成為巴塞隆納的一張名片。城市中最著名的地標都與他名字分不開:聖家堂、米拉之家等等。高第原先就住在哥德區,他畢業後的第一個案子就是為哥德區的歷史廣場──皇家廣場設計路燈。他設計的路燈共有兩款,一種是有六個分支,一種只有三支。根據他的設計,一盞路燈包含六個形狀像頭盔的燈泡。最初計畫將這樣的路燈安裝在整個城市的街道上,後來由於六個燈頭必須由人工作業打開和關閉,並不方便而被取消。不過,現在皇家廣場仍可以找到那兩盞路燈,它們的與眾不同留下了高第鮮明的個人印記。

哥德區有一家四貓咖啡館,有一次高第在那裡喝咖啡,剛好遇到少年畢卡索在裡面舉辦人生中第一次畫展。畢卡索到達巴塞隆納時,還只是一個十四歲的青少年。此後他考上了曾經位於阿維尼約街的美術學校。當時那是一條非常繁忙的街道。從1895年到1904年,畢卡索在哥德區生活和工作,社區生活激發了他的一些作品的靈感。大師與大師成名前擦肩而過的事時常發生,內向的高第一定不會去關注咖啡館裡一個少年的畫展,他只顧自己低頭喝咖啡。可是當我坐在咖啡館裡,看著菜單上畢卡索當時為咖啡館畫的菜譜封面時,忍俊不禁莞爾一笑。

走在細細窄窄的巷道裡,我一直在尋思為什麼哥德區那麼令人著迷?城市格局和建築風格都依然如舊日,它有歷史的餘韻;同時它商店裡的內容又是與時尚和潮流緊密聯繫的。哥德區是一個不夜城,隱藏在每一條巷弄裡的餐廳、甜點店、酒吧、以及各種各樣的藝術品商店,一家連著一家。樓上是住宅,樓下是商店,每一家都顯得那麼獨一無二。或許這就是這些商店無法被取代的原因,它們共同支撐起了一個熱鬧、繁榮的古老區域。我在裡面流連忘返。

在這些建築的歷史背後,同時埋藏著許多城市祕密和鄉野傳奇,流傳的故事中有一個關於煉金術師和他女兒的故事:煉金術師有一個年輕貌美的女兒,這位美麗的女子和一位基督教騎士墜入情網,卻在最後拒絕和他結婚。年輕騎士非常憤怒,決定要報復這位變了心的情人,便找上煉金術師。「煉金術」(Alchemy)是中世紀的一種化學的思想和始祖,是當代化學的雛形。其主要目標是將賤金屬轉變為貴金屬,尤其是黃金。

煉金術師並不瞭解這位騎士和自己女兒的戀情,他接受了這位富有的騎士的七個金塊,並調配出獨特的配方,專門獻給騎士的負心情人。騎士將幾滴死亡之水灑在要送給煉金術師女兒的玫瑰花束上,女子收下玫瑰之後,深吸一口花朵的芬芳,便從此不省人事。得知是自己在無意中殺死女兒的煉金術師為此大為悲痛,萬念俱灰,決定自我放逐於荒野。在他最後關上自家大門時,對著門上的鎖頭下了詛咒,未來無論是誰,只要是住進這棟房子的人,都會經歷和他女兒一樣的命運。自從他離開以後,那棟房子再也沒有人居住。

還有一個故事是關於哥德區最著名的古蹟——建於十三至十五世紀的巴塞隆納主教座堂(Cathedral of Barcelona)。這是一座哥德式大教堂。其正式名稱是「聖十字和聖尤拉莉亞大教堂」,教堂以尤拉莉亞(Santa Eulalia)命名,以此紀念這位受羅馬帝國以酷刑蹂躪致死的十三歲少女。尤拉莉亞的遺體後來被置於主祭壇下方地下室中,現在大教堂有一個僻靜的哥德式迴廊,裡面飼養著十三隻白鵝,這一數字正是尤拉莉亞殉難時的年齡。如今她被當作「巴塞隆納保護女神」而被世人崇拜。

一窺畢卡索的藝術世界

在一場滂沱大雨中,我們打著傘往巷道另一邊的畢卡索博物館奔去。

畢卡索從1899年到1900年的作品以人物形象為主,內容大多是他朋友的肖像,這些肖像是他在四貓咖啡館舉行的首次展覽中的主要作品。不過據說那一次的展覽不是很成功。儘管如此,他繼續畫他非常喜歡的街景和城市景觀。在他早期畫作中見到不少是從住家的窗戶和屋頂上看出去的城市風景。同年十月,他與一位朋友遠走巴黎,在巴黎他遇見了第一個女朋友菲爾南德。在那裡他廣泛地接觸了前衛藝術潮流,受到印象派、新印象派、納比斯和點畫派影響,他筆下鋪展開的畫作融進了更多屬於巴黎的風景和人物。畢卡索的藝術風格永遠在變,印象派、後印象派、野獸派的藝術手法都被他汲取改造,經過融合成為自己的風格。

走進充滿了現代建築風格的博物館,我得以有機會沿著畢卡索的藝術發展軌跡走了一遍,也更清晰地理解了他的畫作如何從具象走到後來的抽象,形成他自己獨特的風格。說起這座博物館,必須提到一個人,他就是豪梅薩巴特斯(Jaume Sabartés)。他是一位年輕、有抱負的雕塑家和詩人,是促成這個博物館成型的核心人物。他於1899年在巴塞隆納遇到了畢卡索,1935年成為畢卡索的私人事務助理,畢卡索在有生之年將自己的大量藝術創作都留了一個副本給他。薩巴特斯生前將自己的收藏品都捐贈出來,而正是他的贈品使得博物館能於1963年開放。贈品中不僅包括了1935年以後畢卡索的作品,還有他們交流的信件。博物館中的收藏不僅見證了他們深厚的友誼,同時也全面地展示了畢卡索藝術轉型的完整過程。展覽中包含了六百多件畢卡索創作的小樣品,其中的平面作品尤其豐富。可以說這座博物館已經成為畢卡索最全面的作品收藏地之一。

在薩巴特斯過世後,畢卡索於1970年再度向這家博物館捐贈了九百多件藝術品。那些是他1904年離開巴塞隆納前往巴黎後,原先保留在親戚家中的作品。正是出於對昔日助理的尊重與友誼,他把自己早期的更多作品捐贈出來,讓博物館的藏品更為完整、更豐富。

世界名畫裡到底有多少千古之謎?有一幅在藝術史上令人費解的油畫〈宮女〉(Las Meninas),又名〈美尼娜〉,是西班牙國寶級畫家迪亞哥維拉斯奎茲於(Diego Rodríguez de Silva y Velázquez)1656 年創作的。畫面正中,一個穿著華麗的小公主正倔強地扭過頭,拒絕僕人遞過來的一杯水。畫面右下方一小矮人正在旁邊逗著一隻大狗,可能也是為了博得小公主高興,另一個小矮人也被安排站在旁邊。整體感覺這很可能是一張王室版的全家福。不過再仔細看的話,就會發現,後面牆上的鏡子裡照進了兩個模糊人影,那兩位正是國王菲利浦四世和馬里雅娜皇后。也許畫家早就預料,這幅作品將流傳千古,所以畫家也將自己安排進了這幅畫裡,站在小公主左面的那個拿著畫筆的畫家就是維拉斯奎茲本尊。

這幅畫在過去整整三個世紀以來,讓哲學家、史學家和藝評家們爭論不休,也數度讓藝術史上許多專業人士傾倒,甚至包括畢卡索、達利等大家都表示:「太神了!我要複製它!我也要畫同款試試!」達利畫了一個超現實版本,畢卡索則將它變成了立體主義風格的畫作。

在這展館中我終於看到了畢卡索用立體主義方法創作的〈宮女〉,創作年分是1957年。據文字介紹,畢卡索想用自己擅長的藝術手法對前輩的傑作進行新的詮釋。他在畫室裡待得越來越久,藝術靈感層出不窮。有一天,在一隻野生貓頭鷹(視為智慧的象徵)來訪之後,畢卡索的創作思路終於自紛繁複雜中找到了通路,他一發不可收拾地畫了四十多幅,展館中陳列的畢卡索的那幅〈宮女〉只是其中之一。那年畢卡索七十六歲。

七十六歲的畢卡索已經是改變了世界美術格局的偉大藝術家,他還用那麼多時間和精力去研磨一位前輩藝術家的作品,況且不是畫了一幅,而是前前後後畫了四十多幅。由此可見一位偉大藝術家的探索精神是與生命同行的。

從博物館出來時雨已經停了,石板路被洗得閃光發亮。穿過巷道,走上大路,前面就是著名的格拉西亞大道。接近傍晚,人潮又出來了,在雨後人們開始享受夜生活。看著結合了古典與現代的建築和櫥窗,我的腦子裡還回味著在博物館裡的見聞。畢卡索各個時期的畫作攜帶著歷史的印記,也把我帶進了他所經歷的時代。巴塞隆納的哥德區就是這麼豐富,它的建築和街道散發著歷史的厚重感,它每一家店鋪中的貨品和美食又緊密地聯繫著當下顧客的興趣和口味,正是這樣一種歷史與現實的完美結合,使這個區域至今仍然充滿活力,漫步其中樂趣無窮。

(寄自加州)仍然充滿活力,漫步其中樂趣無窮。(寄自加州)

哥德區的老店。(圖片提供∕葉周)
哥德區的老店。(圖片提供∕葉周)
畢卡索為四貓咖啡創作的菜單封面。(圖片提供∕葉周)
畢卡索為四貓咖啡創作的菜單封面。(圖片提供∕葉周)

畢卡索 博物館 咖啡

上一則

活著就是幸福

下一則

華裔律師鐘宜珍首部小說「山東的女兒」改編家族史 獲紐時推薦

延伸閱讀

超人氣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