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的愛國教育
每天早上九點,公立高中有一個愛國主義儀式,不長,三分鐘。校長或者副校長在學校的廣播裡宣布,師生全體起立,然後念宣誓效忠的誓詞:「我謹宣誓效忠美利堅合眾國國旗及效忠所代表之共和國,上帝之下,未可分裂之一國,自由平等全民皆享。」
念完後有一個半分鐘的靜默,然後再宣布宣誓結束。接下來校長會總結這一天的活動,比如足球比賽獲勝,比如標準考試的輔導班開始上課等等,反正一天的流水日程要在宣誓儀式以後才能開始。宣誓時,師生們要停下手裡的工作,「面對國旗立正,將右手置於心臟位置。」這個姿勢是美國《國旗法》規定的。學校在大多數時候不是正式集合,沒有升旗,僅是早晨這麼幾分鐘聽校長在廣播裡朗讀效忠誓言,所以「面對國旗立正」這條簡化成「停下手裡的工作,原地立正」。學校的師生們,在學校各處——圖書館、走廊裡、甚至在洗手間,在那幾分鐘裡,必須入定一樣立正、靜默。經常有學生在早上昏頭昏腦地,還沒有睡醒,有時並不自覺遵從靜止和立正的要求。這時旁邊的教師就會提醒他,請站定,宣誓效忠開始了。
高中校隊體育比賽、畢業典禮,大到法庭開審、職業球賽(比如NBA,NFL)、總統就職典禮等正式的集合開場前都有這個宣誓效忠的幾分鐘。講究的豪華集合,比如橄欖球超級杯開賽、總統就職,會請某位歌星來高歌一曲國歌,這對歌星來說是極大的榮譽。而我們高中排球隊的校際比賽,就只能請學生唱一唱。
第一次聽到這段愛國誓言,我被「上帝之下」這句嚇一跳,我這個無神論國家出來的留學生怎麼突然就被歸到「上帝之下」了呢?後來發現這句出自林肯著名的《蓋茲堡演說》:「我們要在這裡下定最大的決心,不讓這些死者白白犧牲……要使這個國家在上帝的庇佑下得到新生,要使這個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永世長存。」曾有民權組織挑戰「上帝之下」的說法,官司打到最高法院,但均敗訴。最高法院認為,「上帝之下」中的「上帝」不涉及宗教,God一詞不一定意味著基督教的神,比如美國原住民信仰的本土神靈也可用God指代。中國的說法是「舉頭三尺有神明」,這個「上帝之下」跟「舉頭有神明」類似。
我私下覺得,把林肯最為人傳誦的話編入效忠誓詞裡,讓中小學生每天念之思之,是美國人對林肯總統近於執迷的紀念,相信他的話可以是由東拼西湊的移民組成的國家的護身符,遇險時逢凶化吉,在風口裡鴻運高飛。歷史學家說林肯是美國最大的運氣——在最壞的時候找到最好的領袖。
宣誓效忠的誓詞最早來自美國內戰時期,1885年由一個名叫喬治.貝爾奇的聯邦軍隊的上校撰寫,他寫了一本旨在公立學校推廣愛國主義教育的書,書中包含這段誓詞的雛形。1892年,在慶祝哥倫布登陸美洲四百周年時,法蘭西斯.貝拉米把宣誓誓詞修改成近似現在的格式。此外,這位貝拉米先生也是哥倫布節的提議者,他成功地遊說當時的總統通過法律紀念哥倫布。美國一共有十一個全國慶祝的聯邦節日,哥倫布節是其中之一。愛國誓詞以後又有幾次改動,如今使用的是1954年通過的版本,「上帝之下」一詞就是那一年加進的。
話說哥倫布節十分受爭議。1492年哥倫布踏上美洲,給新大陸的原住民帶來滅頂之災,用歷史學家戴蒙德的話,他和接踵而來的歐洲殖民者用「槍炮、病毒與鋼鐵」在美洲留下一條血路。這個紀念節實在是殖民之恥。現在日曆上十月的哥倫布節在許多州已經更名為「原住民節」。
效忠詞裡的「自由平等皆為民享」的這個美國夢,真是一個漫長的不斷糾錯的過程。(寄自康州)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