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頻道

* 拖拉類別可自訂排序
恢復預設 確定
設定
快訊

中方間諜是他?楊騰波親近安德魯王子 居關係頂端

終於到了 台向美採購的M1A2戰車抵台北港

好萊塢女神啟示錄(下)

性感女神瑪麗蓮夢露。(路透)
性感女神瑪麗蓮夢露。(路透)

費雯麗用演技堵住所有批評者的嘴

講到表演的激情與特立獨行,貝蒂戴維斯絕對是好萊塢的爭議人物與先鋒典範。她獨排眾議演出《名士殉情記》(Of Human Bondage, 1934)的惡毒潑婦,沒被奧斯卡提名而引發抗議,甚至影響規則變更,已是革命創舉。她和片廠屢屢衝突卻還能交出漂亮成績的能耐,讓那些麻煩不斷、瘋狂難搞的角色,總能在她的詮釋下,綻放光芒。《紅衫淚痕》(Jezebel, 1938)可以為一件舞衣搞到分手、決鬥,已夠令人瞠目結舌。《彗星美人》(All About Eve, 1950)被自己的粉絲(助理)謀位取代,也是演藝界最張狂的噩夢吧!而她和瓊克勞馥(Joan Crawford)合演《姊妹情仇》(What Ever Happened To Baby Jane?, 1962),銀幕上下的作對、反擊,更化八卦醜聞為電影藝術。連流行金曲〈Bette Davis Eyes〉都為她所眩惑,難怪有人說:若早生兩百年,貝蒂戴維斯可能會被當成女巫燒死。

凱薩琳赫本曾對《亂世佳人》(Gone With the Wind, 1949)的郝思嘉一角十分心動,貝蒂戴維斯也曾被視為最合適的人選,然而最後雀屏中選的是費雯麗(Vivien Leigh, 1913-1967)。這位英國女星用演技堵住所有批評者的嘴巴,一舉登上奧斯卡影后寶座,風光至極。同樣是南方閨秀,《亂世佳人》是她明星光環最閃亮的代表;被謊言與矯飾包圍的《慾望街車》(A Streetcar Named Desire, 1951),卻在破敗與自艾中,達到她演技巔峰。最後那句「我總是仰賴陌生人的慈悲」,讓破碎的靈魂從難堪找回一絲尊嚴,迴盪出謊言裡令人心痛的真實。

瑪麗蓮夢露集「性感」與「純潔性」於一身

童星出身的伊麗莎白泰勒(Elizabeth Taylor, 1932-2011),轉型成功後,以美豔絕倫的玉女形象,和奧黛麗赫本分庭抗禮,各領風騷,更是首位領得百萬美金片酬的紅星。她和蒙哥馬利克里夫(Montgomery Clift)合作的《郎心如鐵》(A Place in the Sun, 1951)儘管是變心男配上慣公主,卻被譽為史上最美銀幕情侶,耀眼到顛覆了道德天平,還讓人偏心同情。兩人後來也合作帶有同志影射的《夏日癡魂》(Suddenly, Last Summer, 1959),大前輩凱薩琳赫本還屈居女二,跨刀演出變態長輩,折磨落難玉女!難得泰勒勢均力敵,有口皆碑,得以從偶像跨足演技派。她和銀幕下分分合合多次的李察波頓(Richard Burton)共演的《靈慾春宵》(Who's Afraid of Virginia Woolf?, 1967),不計形象,火力全開,更讓她二度榮登奧斯卡影后寶座。即使晉升「玉婆」,她的感情世界依然吸引外界目光。看似風花雪月,但她借力使力,帶大眾目光轉向慈善事業,不也是明星魄力的證據嗎?

後來成為奧黛麗赫本代表作的《第凡內早餐》,原著作者柯波帝(Truman Capote)認為瑪麗蓮夢露才是銀幕首選,不無道理。世人皆稱夢露乃金髮尤物,卻往往忽略了她的最佳演出,尤其是比利懷德(Billy Wilder)為她量身打造的《七年之癢》(The Seven Year Itch, 1955)、《熱情如火》(Some Like It Hot, 1959),那股和「性感」背道而馳的「純潔性」,竟然可以集於一身,並存不悖,這才讓她難以取代。這股化學作用,讓《七年之癢》成為「小男人喜劇」的奠基石;《熱情如火》的亂點鴛鴦譜,更在不意中鼓吹了多元與叛逆。所以我們有必要重估《紳士愛美人》(Gentlemen Prefer Blondes, 1953)的兩大女神(外加珍羅素)真的只是被窺視的客體和攝影機的標靶嗎?或許她們載歌載舞的同時,也嘲諷了男性自戀,鼓吹了女性自強。否則怎能啟發瑪丹娜(Madonna)的〈Material Girl〉和妮可基嫚(Nicole Kidman)的《紅磨坊》(Moulin Rouge!, 2001),甚至《Barbie芭比》(Barbie)雷恩葛斯林(Ryan Gosling)在奧斯卡典禮的歌舞演出呢?比她參與作品還多的相關影片及文獻,更確認她是永恆的文化標誌,被不同時代的人再創造。

明星如何對抗片廠?

明星捧為搖錢樹,一旦長歪扶不直,砍掉解約,時有所聞。好萊塢除了瑪麗蓮夢露曾與福斯影業大戰,茱蒂嘉蘭(Judy Garland, 1922-1969)與米高梅的恩怨情仇也戳心見骨。她在米高梅的改造下以《綠野仙蹤》(The Wizard of Oz, 1939)奠定傳奇,除了和米蓋隆尼(Mickey Rooney)在《娃娃從軍記》(Babes in Arms, 1939)等片兩小無猜,更憑《相逢聖路易(又名:火樹銀花)》(Meet Me in St. Louis, 1944)宣告長大成人,日後還搭檔了金凱利(Gene Kelly)、佛雷亞斯坦,成為歌舞片黃金時代的首席女伶。日後卻慘遭公司開除,老實說她問題重重的藥癮,也是米高梅壓榨勞力的結果。明星如何對抗片廠?瑪麗蓮夢露以大量報導和美照強勢回歸,卻在跟福斯重談合約之際猝逝。茱蒂嘉蘭則是以演唱會和電視秀再創聲勢,並與華納簽約重拍《星海浮沉錄》(A Star Is Born, 1954),唱作俱佳,臻至演技巔峰,若非在奧斯卡影后大熱倒灶,敗給形象美好的葛麗絲凱莉(Grace Kelly),影史可能重寫。

一個巨星的誕生,既是產業所需,也是個人使然;既是慾望,也是理想的化身;在固定與可變之間拉鋸的形象,讓永恆與幻夢終成一體。這也是為什麼在完成導演、國家、影史等專題後,我想在金馬經典影展聚焦「明星」的原因。以好萊塢黃金時代作藍圖,十二位女星為經緯,試圖理出女神背後那些看似迷人卻極其複雜的成因。不只看她們的各有精采,不可取代,更從彼此對照中,輝映銀河星光的璀璨奪目,以及被忽略的陰影。(下)

《亂世佳人》是費雯麗最閃亮的代表作。(美聯社)
《亂世佳人》是費雯麗最閃亮的代表作。(美聯社)

奧斯卡 好萊塢 玉女

上一則

活著就是幸福

下一則

華裔律師鐘宜珍首部小說「山東的女兒」改編家族史 獲紐時推薦

延伸閱讀

超人氣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