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頻道

* 拖拉類別可自訂排序
恢復預設 確定
設定
快訊

歌手江蕙驚爆抗癌9年 多次面臨生死交關「大出血」

17歲跳水金牌全紅嬋戴勞力士手表 酸民又有話講了

規矩

中國人是講規矩的,讀書講規矩,做人講規矩,吃飯睡覺講規矩,婚嫁持家講規矩,做生意講規矩,班有班規,行有行規,「文選·三國·魏王仲宣(粲)」:「生為百夫雄,死為壯士規。」這裡有個表率的意思,說明古時候對規矩很講究,幹什麼都要求中規中矩,不能不講規矩,另搞一套。

中國的規矩很多,有好規矩,也有壞規矩,老祖宗叩了幾千年的頭,他們遵循先人定下的那些「規矩」做人、生活、耕作、尊聖。對壞規矩無奈地逆來順受、忍辱負重,無非求得全名,安分守己總比上山為匪的名聲好。佛門有佛門的規矩,道觀有道觀的規矩,村寨有村寨的規矩,有的是延綿了幾千年的老章程。早些年遊南岳,行至磨鏡台,遇雨,天又將暮,便奔附近的南台寺掛單。方丈慈眉善目,連稱「善哉」,令知客安排一間潔淨的客房,將我等安頓住下。

一夜風雨,穿林打葉,松濤嘯嗷,叫人輾轉難眠,起而挑燈,讀詩待漏。守安和尚詩云:「南台靜坐一爐香,終日凝然萬慮忘。不是息心除妄想,都緣無事可商量。」正好道出此夜意境。守安和尚,一千多年前住持南台寺,此詩是當時寫的。

次日,風雨過後,天清氣爽,與僧眾共進午餐。飯是大木甑所蒸,很香;菜有四五樣,全是素菜,尋常瓜豆,清油烹炒,謂之齋飯。不論僧俗,一方桌可坐八人,謂之八仙桌,一律使用公筷。

佛門規矩很嚴,規定不喝酒,不敬菜,不准翹二郎腿邊吃邊晃悠,不准撒落飯粒,有小孩撒了飯粒在地上,一位老和尚馬上走過來,彎腰拾起飯粒,放到嘴裡,默默無聲離去。佛門迎客,不蹈塵俗,令人心境清爽。不言語,亦不聞瓢勺碰撞之聲,其味甘香,回味無窮。

飯後,方丈跟我們說,佛門有規矩,不能持戒,就不能當和尚。過去有個百丈清規,規定持戒之外要參加生產勞動,自己種糧食,一改唐以前托缽化緣的舊規,「一日不作,一日不得食」,懷海法師自己也不例外,七十多歲了,還和大家一起上山開荒種地。

據說梁武帝這個有名的「菩薩皇帝」,佛門無酒肉是他做開頭的。他是個熱心於弘揚佛教的人,在位時廣建寺廟,保護僧眾,提倡僧人過集體生活,他自己也念經打坐。他寫過一篇「斷酒肉文」,呼籲全國的僧眾不食酒肉,以維護大乘戒律的尊嚴和佛門的清淨。自那以後,佛寺便厲行禁酒肉。

之前小乘經是容許僧眾吃肉的,只是有個原則:「不聞殺,不見殺,不為己殺」,謂之「三淨肉」,可以吃。但梁武帝的號召一下,不吃肉的多了起來,有的僧尼連「三淨肉」也不吃了,形成了新的規矩。

中國的傳統文化,是很注重這個「吃」字的,一方面認為吃很重要,布帛菽粟,與空氣一樣,須臾不可離;所謂「食色性也」,即甘食悅色是人的本性,也就是人的「口福」與「眼福」。另一方面又認為「吃」字一旦掌握不好,也容易壞事。好吃加懶做,就是一種惡名。酒色財氣,吃喝嫖賭,都為人所詬病。「譬如小兒貪刀刃之蜜,甜不足一食之美,然有截舌之患也。」(四十二章經),認為口腹之欲,要很好把關。

真正正確的信仰,做得到道欲不悖,才能言行一致,表裡一致。如果信誓旦旦,卻說一套做一套,不過是個魔外。正如魯迅先生所說,孫傳芳晚年吃素,卻不能使人們忘掉他殺人的凶暴,就是這個道理。

戰國時,齊宣王想吃肉,當看到牛將被殺,心裡不忍,就換成羊。孟子認為,殺羊不也很不忍嗎?倒還不如離庖廚遠遠的,眼不見為淨。(「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遠庖廚也。」)現在,有的人用公款請客吃飯而又諱言腐敗揮霍,貪汙受賄而又諱言請客送禮,「公事不沾酒肉」之說,大抵也和「吃肉不仁」一樣,只是掛在嘴上的東西,於是就有了做假帳、說假話、匯假報、辦假案的把戲,像孟子一樣的滑頭,也並不少呢!

辭別僧眾,踏上歸途,回望南台寺,已經霧失樓台。一頓齋飯,滿足口腹之欲,也給人深深啟發:處處留心皆學問。要實現一種夢想,一種追求,是不容易的。就說這個道與欲的問題,兩千多年前的古人都未能解決好,在今天,也就更顯得任重而道遠。

上一則

活著就是幸福

下一則

夏威夷之行

延伸閱讀

超人氣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