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桌遊「大富翁」(上)
上世紀六○年代或者以後出生的台灣人,對「大富翁」應不陌生。那是款桌上圖版遊戲,外包裝上印有一位長鬍鬚、頭頂瓜皮帽、手持算盤、長相猶如「員外」的富翁。當年家喻戶曉的程度,在各文具店都能發現它的身影,甚至街坊小雜貨店也會進貨。
我所玩過的台灣版「大富翁」,其「棋盤」是一張紙,鋪開來四周列出一格格的地皮物業,四個角分別是起點站、監獄(或路過)、停車場以及「坐牢」。遊戲開始前,「銀行」給每位遊戲者各發一筆相同數量的「起家費」,每繞完一圈又通過起點站時,「銀行」會固定分發兩百元,有點像是領薪水的概念。當訂好了先後順序,遊戲者便依序擲骰子、拿著代表個人的座標走起,開始了買地、蓋房、蓋旅館、付稅的「發財」之旅。主要「收益」來自別人踩到了自己的地盤而跟對方收取的過路費、住宿費,當自己落腳他人地盤則得付費,個人的財富因所購地段的價格,及其可能從其他遊戲者身上獲得的租金或住宿費來積累。
整個發財之路的最大「變數」,則是這一路所遇到的「機會」與「命運」,起落都在抽牌的一瞬間,有付稅有退稅有中獎、亦有前進後退或直接保送到某個地段,讓人有機會買地置產或者被迫付過路費。歹運抽到「坐牢」,在監獄裡待著耽誤買地蓋房領薪,更有「免牢獄」的門票,可以留作不時之需或者高價轉讓。而當現金周轉不靈時,房子土地會被銀行收回。
遊戲中套入了成人現實中所可能碰上的種種幸與不幸,不識江湖險惡的童年,數著假鈔盤點地契,模擬發家致富兼遭「社會毒打」,而在當時竟覺得這遊戲好玩得不得了。
遊戲的贏家,是玩到最後沒破產的那一位。或者,沒破產的玩家中,資產清點下來最多的即是「大富翁」。
每逢夏天只要有颱風從南部上岸,刮颳風降暴雨到淹水入客廳、到達小腿肚的程度時,學校才會破例放假。而放颱風假的日子,往往伴隨著斷水停電,既不能看電視也無法出門玩耍,於是,除了聽廣播點蠟燭看金庸小說或者漫畫書之外,玩大富翁成了最合適打發時間的娛樂。
這款遊戲的迷人之處,在於要玩出滋味和精采,起碼得花上個一小時或者更久,開了局便欲罷不能,所以並不適合在上學時的短暫休息時間內玩,都只能擇日邀約朋友或鄰居到家裡擺陣。媽媽會刻意準備水果零食招待來客們,有種慎重而特別的儀式感。當年能被班上同學周末假日約到家裡一起「炒地皮」,也代表了跟此人的交情匪淺。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