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頻道

* 拖拉類別可自訂排序
恢復預設 確定
設定
快訊

「這裡不是中國」南加華男遇人肉佔車位爆爭執

旅行時睡眠被影響 營養師建議試試這些食物

田中賦往事(下)

現在的田中賦土樓群,大學樓是接待體驗中心,竹林樓是土樓文化展示交流中心,輔樓是景點新建的,為文化藝術長廊,光輝樓為民俗展示館,順興樓為宗祠館,外樓為休閒廣場,溪邊船樓為會所。

當時除了船樓之外,其他土樓就是潭角和順興兩個生產隊社員的民居,共有兩百多人居住。那時的船樓已有幾百年歷史,渾身布滿滄桑,牆面已斑駁剝離成零碎牆體疤畫,樓板也破爛不堪,縫隙都有拳頭大小;樓下大門入口處兩旁有左右兩隻小石鼓蹲著,木門上方雖見有雕木,但已被風吹日曬開裂且變形脫色,用來擋雨順水的木遮陽頂蓋已破損蹋缺厲害,剩下幾根長短不一的木條像似魚肋殘骨。

樓下就一大開間,遇有大隊重要的會議或活動就在這裡舉行,晚上成了大隊文娛隊的排練場所;二樓靠船頭有一間是財務室,後來又兼做醫療衛生室,即「赤腳醫生辦公室」;外大間平時就是大隊幹部會議室,常設的一大長幅會議桌,約有八米長三米寛,兩邊配有同樣長的長條木板凳,是原材料鋸開後用榫卯結構拼裝的,很粗糙特笨重但很結實。北邊牆面封閉僅留兩個小窗,南邊下面建九十公分高長方形牆裙,上面則全開敝式通透長方形大窗框,站在這裡可以憑欄遠眺窗外的流淌溪水、條形稻田、疊加遠去的山林霧帳,是視覺上的大舞台,又像一幅文人墨筆下活靈活現的山水畫卷,十分愜意。

田中大隊在文革之前就有一個薌劇團,在全縣聞名遐邇,也是在船樓排練;文革之後薌劇團停止活動,村民們已經多年沒有聽到船樓的鼓聲了。我們下鄉之後,位於書洋公社中心的書洋大隊,馬上就有以知青為主力的文宣隊在排練了。

據田中文宣隊的老隊長鄭兄回憶,文宣隊成立之初,當時田中薌劇團元老老肖叔瞇著眼睛,用手指著牆角的蜘蛛網告訴他說:「我已很久沒來過,冷落它了。你們不是很關注『書洋』嗎?整個公社就咱有船樓,隔壁的書洋大隊就沒有,這『船樓』可是讀書識字的載兩層眼鏡的孔子後代設計出來的,硬是鬼斧神工將向西流水改道向東,這可是扭轉乾坤的恆古創舉。把這個地方交給你們,咱們一定要迎頭上書洋文宣隊!」這幾句話的份量可謂四兩頂千斤的重,在場的所有人一聽都像打了雞血似的興奮,一致熱烈鼓掌。

一夜之間,船樓久違的汽燈又點起來了。大人小孩早早就過來圍了裡三層外三層,人人喜笑顏開。大隊平時活動也就點一盞汽燈就夠用,今晚有是天大的喜慶,點了三盞汽燈。大隊幹部都相繼趕來捧場,負責後台的隊員一邊在叮咚敲打,另一邊是試調各種樂器的協音頻響。有人從二樓放燃了霹靂啪啦的長掛鞭炮,這熱烈的響聲猶如年關三十一樣令人激奮,順著潭角溪流水歡快地飄在沉寂已久的山谷裡,陣陣蕩漾,層層外溢,久久不息。

記得有一次在船樓排演抗日的節目「大刀向鬼子頭上砍去」,這節目年輕小伙滾瓜爛熟,村裡的老人和兒童更是衝著台上的長槍和紅綢大刀而眼前一亮,幾位老戲骨都很熟悉當年的武功和擺姿,據說他們也曾經組織隊伍迎接當時一路南下的抗戰軍隊,激動的心情還在,亢奮的血氣尤存,幾代人同台回憶思緒融洽思路匯湧。

作為「編導」,鄭兄幾乎不用表情啟示,隊員們的感情就很自然地流入,場上場下群情激憤,動作剛勁有力。擔任領唱的一位女知青聲美音高,引爆了全場最佳音覺效應,獨唱合唱清析雄厚,喜悅和衝動振飛船樓。就連我們在後台負責打擊樂的隊員都蠢蠢欲動,巴不得也爭相上前台亮相。田中小學老師和學生小演員也來了,臨場邊學邊排練,整個船樓上下人聲鼎沸,成了山谷裡的不夜城。人生最美好的也不過如此!

船樓的美好回憶太多了,這只是田中賦土樓群往事的一段插曲,是田中賦的另一種氣質和驚豔。田中賦是福建土樓旅遊的必經之地,但它背後的故事,那些未挖掘的田中賦往事,那些不眠之夜的船樓歌聲,也許更加感人肺腑。

上一則

活著就是幸福

下一則

華裔律師鐘宜珍首部小說「山東的女兒」改編家族史 獲紐時推薦

延伸閱讀

超人氣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