殘雪初消薺滿園(上)
冬雪消融,乍暖還寒的早春,穿著苧麻線納底的舊棉鞋,戴著零散毛線編的半截手套,和姊姊去田間挑野薺菜,回家等著媽媽做薺菜炒年糕,這是我記憶猶新的童年樂事之一。
薺菜有鋸齒並有羽狀深裂的葉子,圍著根部一圈,伏地而長,和同季節生長的蒲公英幼苗非常相像。正確辨識田間薺菜和蒲公英是農村孩子的必須課:
薺菜的葉子比蒲公英葉子小且粗糙,裂片尖頭朝上,味甘,有獨特清香;而蒲公英的裂片尖頭朝下,味苦,只有一般的綠葉氣味。蒲公英葉子僅有綠色,而薺菜葉子除了綠色,還有鐵鏽色和土色。薺菜的根淺,白色,主根和無數細根並存;蒲公英根深,黃棕色,單根為主。
薺菜會抽苔,苔上再長側苔和細長稀疏的狹長細葉,主苔的長度會比葉子長;而蒲公英不長苔,只抽出花莖,花莖的長度通常比葉子的長度短或等長。蒲公英的花柄中空,輕輕一掐就斷,開黃色頭狀花序;薺菜的側苔和主苔都是實心,且愈長愈有韌性,長一簇簇的白色十字碎花。
「詩經·邶風·谷風」中有「誰謂荼苦?其甘如薺」,可見,薺菜作為野菜食用,已是歷史悠久;「本草綱目」記載:「薺生濟濟,故謂之薺。」濟濟,有眾多繁密之意,可見薺菜只是稀鬆平常的一種野菜。
在民間,薺菜被稱為「百歲草」。南宋詩人陸游曾寫下:「殘雪初消薺滿園,糝羹珍美勝羔豚。」用新鮮薺菜作為陸游筆下那勝過羔豚(肉類)的糝羹食材之一(糝指的是不同穀物),文火熬成羹,香氣濃郁,口感軟糯,連牙口不好的老人也可以享用這款富含營養的美味,得以延續生命過百歲,故得此稱號。
薺菜入糝羹的做法由來已久,宋代文人蘇東坡曾專門寫信給患病臥床的朋友,寄去他自創的薺糝羹食譜:「念君臥病……故宜食薺。其法:取薺一二升許,淨擇;入淘了米三合,冷水三升,生薑不去皮,搥兩指大,同入釜中。澆生油一蜆殼多於羹面上;不得觸,觸則生油氣,不可食。不得入鹽醋。君若知此味,則陸海八珍,皆可鄙厭也……羹以物覆則易熟,而羹極爛乃佳也。」(蘇軾「與徐十二尺牘」)
東坡先生酷愛美食,對薺菜情有獨鍾,他在被貶黃州和在徐州主政時,分別寫下了關於薺菜做食材的詩句:「時繞麥田求野薺,強為僧捨煮山羹」和「爛蒸香薺白魚肥,碎點青蒿涼餅滑」。
同時代的詞人辛棄疾則在兩篇「鷓鴣天」中作詞,借助樸實的薺菜花來讚美簡樸的田野生活:「春入平原薺菜花,新耕雨後落群鴉」和「城中桃李愁風雨,春在溪頭薺菜花」。薺菜花開的時候,正值三月三,文人墨客們曲水流觴飲酒賦詩之時,民間百姓採摘薺菜花,置於灶上以阻止螞蟻、蜘蛛上灶頭,壓在床席下祛病祈健康,已婚的年輕女子戴在頭上求多子多孫。
質樸的薺菜在佛界也有一席之地,僧人把堅韌薺菜苔剪下來曬乾,放油燈邊,一是用來挑燈芯,二是用它散發出的特殊氣味,驅走撲火的飛蛾蚊蟲,故稱其為「護生草」。
在西方國家,薺菜的英文俗名叫「Shepherd's Purse(牧羊人的錢包)」。此名是源起薺菜的倒三角形籽莢的形狀,類似古代小亞細亞和歐洲某些地區牧羊人的錢包樣式而得。薺菜的白色小花開謝後,結出倒三角形或者心形果莢,果莢裡孕育著成百上千粒細如牛毛的種子。成熟的薺菜籽掉落在附近的土裡,遇到合適的氣候,就冒芽生根,長出濟濟的新薺。
「牧羊人的錢包」在西人眼裡只是雜草一款,流落荒野,無人問津,甚至還招農人的嫌棄;而與我來說,薺菜不僅是一款心心念念的美味,更是抹不去的濃濃親情。(上)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