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的紅薯
我老家在浙江青田,地處浙南丘陵,到處是小山包,大片平展展的土地極少,溪水兩邊有點沖積的平地,都用作建屋的地基,用來種糧食的地,都是東一塊、西一塊的零散土地,大家都說青田是「七山二水一分田」。
青田人生活在這樣的環境裡,只能與天鬥、與地鬥,山坡上哪怕只有桌面大小塊沙土地,也要點種幾窩紅薯,積少成多,勉強餬口。紅薯也叫山薯或番薯,「山」表示種在山坡地,「番」字表示是進口貨,據說是從東南亞歷盡艱難,在元明時期悄悄帶回來的,以後在華夏大地普及,為解決普通百姓的肚子問題出了大力。
紅薯收穫時,家裡天天吃蒸紅薯,餘下來的如何保存,是個大問題。南方丘陵地帶不像北方可以挖地窖,人們只好將紅薯切片、切絲曬乾,曬乾後儲存備用。那時節遍河灘都是曬紅薯絲、片的竹墊。
把生紅薯做成紅薯粉是一大發明。先把紅薯切碎磨成漿,再裝入細麻布袋揉洗去渣,把漿水置大桶中沉澱,再切成小塊曬乾成粉。山薯粉用處大,可做的花樣多:灑在湯水裡煮成山粉糊,可攤平成餅,可調入雞蛋做成雞蛋麵,可做成粉條長期保存,泡軟做成各種菜餚。
特別是山粉調以蒸熟的芋艿做成皮子,可包山粉餃,餃子餡是冬筍、香菇和金針等山珍加蝦米、蝦皮等海味。餃子的外形是三角形的,像多出一個角的銀元寶,玲瓏美觀。由於麵皮攙入芋艿,吃起來嫩滑爽口,是招待客人的上佳食品。
青田人平日一年到頭都吃番薯絲飯,就是煮一大鍋番薯絲,鍋邊放一點米,悶熟後把兩者拌和,客人、老人、幼兒米飯比例多點。初次新嘗,覺得帶點甜味,頓頓吃就難以下嚥。雖然覺得不太好吃,但幾百年來青田人就賴以活命,它是青田的寶貝。
山薯絲熬稀飯很養人,山薯片沙炒或油炸是孩子們過年的零食,山薯還能釀酒、製糖。據研究,老人常吃點山薯很有好處,有助通便和降低膽固醇。
但是,近年山林裡野豬成群,到處亂拱紅薯地,翻吃紅薯,侄女家今年喪失了幾千斤。農民們想一切辦法打野豬,用卡子夾,爆炸物外面包一層麵皮,野豬一咬把嘴炸了。侄女家不久逮住一隻炸了嘴的九十多斤的野豬,燒好請老屋裡的人同吃。
老家的親人告訴我,上世紀七○年代,青田水稻畝產僅兩百斤,人們只能以紅薯為主食,後來多方面增產,達到五百斤。九○年代後引進袁龍平教授的雜交良種,畝產飛躍到一千斤,現在家家戶戶都以大米為主食,紅薯的身分起了變化,只作菜餚用了。我們回老家,想找點紅薯絲帶出來,都困難了。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