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蔥紙憶往
長年身居海外,經歷過一段對航空郵資極其錙銖計較的時代,對於手寫書信用的信紙也有過特別的講究。洋蔥紙(Onion Skin Paper)在其中一直是該舞台的主角,亦是我十分鐘愛且常用的一款文具紙張。
並無半點洋蔥成分的洋蔥紙,是以外觀輕薄、紋理呈半透明皺摺狀猶如乾洋蔥皮的特性命名。在影印機和其業務尚未普及,亦無電腦文書處理器碾壓打字機的那個年代,洋蔥紙曾與複寫紙同為最佳拍檔,前後相疊一起捲入打字機輪軸,用於打字謄本或副本。
大學二年級之前,尚未有能力購入正值流行且價格不菲的文書處理電腦,都用電動打字機謄寫報告,也曾因遇上粗心的教授及秘書弄丟過全班辛苦打字的功課,而特別購買複寫紙來備份幾乎所有作業,這習慣一直到有了電腦以及印表機之後,才將複寫紙淘汰。而洋蔥紙因宜寫信或打印成稿紙來書寫投稿,仍繼續購買留用。
最早發現能夠在舊金山買到超薄而最宜航空郵寄的洋蔥紙,居然是來自華埠的幾家華文書局,從台灣、香港或大陸進口文具紙張,航空信紙信封據說很受大家青睞,無論質量優劣,它們都非常忠實地輕而薄,安全遊走於基本郵資的一盎司重量之間;更有多種顏色選擇,我獨鍾的天藍色和淡紫色,偶爾還會賣到缺貨;其價格更因「物離鄉貴」的道理,而能讓收信人咋舌,「家書抵萬金」按字面解讀說得一點沒錯,鄉愁擺在任何時空下都頗傷荷包,從海外往家鄉寫信,基本上就是一種「雙向的勞民傷財」活動。
要說到洋蔥紙有哪些缺點,是紙薄不免透墨和勾破,對下筆手勁較重的人來說,可能很難適應,條件上亦不宜作兩面書寫。還有,墨水書寫次級洋蔥紙往往遇潮即暈開,且日久還會出現墨色變化。
最記得有次收到住在上海的堂姊來信,整封信件像是在遞送途中,因故被泡過水而後撈起瀝乾,名副其實「飄洋過海」,很幸運的是,信封上用的是原子筆書寫,所以字跡尚且清晰,而得以順利投遞到我手上。然拆封後赫然發現,堂姊應該是用了當時被視作高端而昂貴的鋼筆來寫那封信,兩張折疊起來的洋蔥紙經前後拓染,布滿了藍黑濃淡相間的水洗墨跡,加上「一坨蝌蚪」,通篇以「意識流抽象畫」來形容絕不誇張。
在上世紀九○年初,人們仍習慣筆聊,亦有足夠的耐性等待信件往返,這封猶如暗號密碼般的無解懸念,也又在回信過後又等待了數周才得到解答。
棉纖維含量高的洋蔥紙,書寫正反面的觸感與效果大相逕庭。美國產的洋蔥紙多半標明含棉比例,並帶有紙廠浮水印,極易辨認正反面,正面紙有塗層,因此在該面用墨水筆書寫或者打字,皆不易暈開。有些紙對打字機的油墨甚至還具有可容塗改的功能,用軟性橡皮擦來回擦拭多能擦掉。
而用鋼筆書寫,最能體驗兩極效果:正面絕佳,有時墨滴都能兜住不擴散。若是誤寫到了反面紙時,墨水筆畫通常會帶有「毛邊」,通篇字跡粗大且必當暈開,書寫的觸感也沒有正面紙來得順暢,甚至還會被筆尖給戳磨出毫毛般的紙纖維來。
儘管打字機早被科技無情淘汰到只有博物館肯收容,洋蔥紙卻未因此斷了生產或絕跡,更成了絕佳的書法用紙之一。是的,洋人也寫「洋書法」,用鵝毛筆沾墨水或鋼筆。
早期的人寫信抄經或備份文件,多對筆具的字體表現以及紙張的耐久保存性十分看重;到了數碼時代,手寫字體除了小學生在識字階段必須練會之外,衍生成了成人們懷舊的興趣或藝文活動,乃至提升成藝術創作,能提供愉快書寫體驗的優質好紙備受追捧,喜好收集名筆的藏家,相對也多會關注德國或美國產的老字號洋蔥紙。
與洋蔥紙打交道超過四十年,我的「用戶體驗」是五顆星裡少說得給個四顆半,評語則是:皮相雖薄,價格與價值卻始終不薄。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