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頻道

* 拖拉類別可自訂排序
恢復預設 確定
設定
快訊

想學8年前安倍搶先赴美晤川普 日相石破茂恐吃閉門羹

川普口條流利精力旺 競選演講訪談時數倍勝賀錦麗

英語之角的跨洋友誼(上)

四十年前於蕪湖鏡湖公園拍攝的合影照片,作者為站立者右四。
四十年前於蕪湖鏡湖公園拍攝的合影照片,作者為站立者右四。

前些日子閒來無事,在家整理存封多年的相冊,坐在桌前,戴上老花鏡,一邊翻看著照片,一邊回憶著曾經的歲月與往事。忽然,一張尚未褪色的彩色照片讓我定住了神,那是四十年前的一張老照片,樹蔭下一群年輕人與幾位外國友人一起合影。此情此景一下子勾起了腦海中有關當年蕪湖「英語之角」活動的記憶,也讓我重新回味那段真誠相處、熱情友好的跨洋友誼。

那是一九八四年十月的一個星期天,秋高氣爽,和風日煦,市中心鏡湖公園一處空地上,一大早就聚集了一群年輕人,他們三三兩兩圍在一起,互相用英語交流。過了一會兒,幾位外國友人也走了過來,加入其中,與大家一邊起勁地比畫,一邊熱烈地交談。

這些年輕人,是來自這個城市各行各業學習英語的愛好者,而那幾位外國友人,則是這座城市裡一所高校的外籍教師。接近中午時,交流活動結束了,人群漸漸散去,幾位意猶未盡的參與者留下來,與外國友人一起拍了合影,於是,就有了這張記錄了四十前跨洋友誼的合影照片。

一張老照片,定格的不只是一個人、一段時光,它珍藏的是個人對過往歲月的回憶,折射的是歷史的印記與時代的變化。而這張照片,正是那段青春歲月與美好友誼的見證。

上世紀八○年代,剛剛實行改革開放的中國打開了國門,對外交往的需求激起了很多國人學習外語,特別是英語的興趣和熱情。當時的我一邊在工廠上班,一邊在當地師範大學夜班大學習英語。為了改變學外語中出現的「啞巴英語」情況,班上幾個志同道合的同學就自發組織起口語學習小組,每個星期天去公園的一處角落練習交流,這就是最初的「英語之角」。

恰好那時師範大學來了幾位外籍教師教授英語,也為我們夜大班學生上課。當他們聽說了英語之角的事情,很感興趣,便主動放棄周日休息時間,來到公園,和英語愛好者們交流英語,幫助參與者提高口語水準。在此後的兩年多時間裡,這幾位外教幾乎風雨無阻,每次必到。透過交流交往,他們與英語之角的年輕人增進了了解,也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照片中前排左邊就坐的那位女士,是來自美國德克薩斯州一所高校的芭芭拉·凱斯蒂爾教授,她和藹可親,為人熱情,是最早來參加英語之角活動的外教。記得她每次參加活動前,都會事先準備好一兩個小故事,再用簡單的美式英語講述,因為簡單易懂、風趣幽默 ,所以很受大家歡迎。

坐在中間的那位是來自英國的沃勒博士,她風度優雅,舉止得體,與大家交流時,說著一口純正的倫敦英語,因為我們學外語聽錄音都是「新概念」之類的英式英語,所以比較容易聽得懂,交流起來也更容易。

坐在右邊的女士和後排中間位置站著的卡特教授是夫婦,他們來自美國桑福德大學(Samford University)。卡特夫婦為人和善,說話輕聲慢語,在交流中總是像朋友之間聊天一樣,溫文爾雅,輕鬆自然。

那時的公園裡沒有什麼座椅,參加活動的人都是站著,三五成群,圍在一起對話交流。因為大家學外語熱情很高,所以活動往往持續到中午。這幾位外籍教師都是上了年紀的人,也和大家一樣,一站就是兩三個小時,從不願坐著交流。只有那次合影,因為人多,三位女性外教才同意坐在大樹下僅有的一個石凳上,而卡特教授仍堅持和年輕人一樣站在後排,和大家一起留下了這張濃縮了中外友誼的美好瞬間。(上)

上一則

羅浮宮與歐萊雅攜手 打造博物館「美麗之旅」

下一則

最難忘的旅行

延伸閱讀

超人氣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