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頻道

* 拖拉類別可自訂排序
恢復預設 確定
設定
快訊

董陽孜大都會書法大展 世報版面精彩呈現

世界杯資格賽/中國隊「血恥之戰」1:3不敵日本

故鄉情懷(下)

第三個「故鄉」,是我們姊弟童年和青少年成長、受教育和出社會做事的香港,一個華洋雜處洋氣很重的地方。在這裡,我們從逃難入住九龍城西頭村的村屋,到遷入港島北角地方商住大廈的奮鬥經過,這是一個經歷時間最長、生活變化最大的地方,留下的事蹟印象特別深刻;對香港這個英殖民城市,在市內不同區域、不同文化,留下許多難忘的回憶和非常深厚的感情。

記得我家最早期生活在九龍城西頭村,是個新開闢近市區的地方,爸爸因經濟原因,選擇這個港英半管半不管的貧窮邊陲地帶居住,與屬主流社會的九龍城市區只一路之隔,形成兩個不同的世界;一個是貧乏無管治的新區,過著自生自滅的難苦生活;一個是政府管理轄的華人小康之家聚集的地區。

目睹這個由新移民,用木、鐵皮和沙泥建造房屋的地區,從荒蕪、貧乏和疏落的屋村,逐漸演變成稠密興旺的村落,居民勤奮、自力更生,互助互勉,從無到有,從貧到旺,創造出生存的奇蹟。

記得當年家父在此奮鬥經歷。他曾身兼三職:一份在渡海小輪公司當稽查、一份在村屋樓下開小食杏仁茶店、另一份帶領住家樓上開創供洗衣店用的衣罩製造工場,讓全家投入工作和生產,就像許多其他村民一樣全家努力工作,開創事業,艱苦地向上爬。

西頭村就是這樣成長的一個新屋村,它與隔鄰東頭村的地理位置就在香港著名的獅子山下,後期歌星羅文那首膾炙人口的「獅子山下」,作曲作詞的人,靈感可能就出自這九龍城充滿生氣的屋村。

孩提讀書時,選讀九龍城街坊開辦的義學,與當地學童打成一片。這段時間印象最深刻的是,放學後到九龍城住宅的天台鬥風箏。當時九龍城馬路的兩旁因有啟德機場有高度管制,興建了許多四層高相連的唐樓,地下商店樓上住宅,造成一個個廣闊的天台,每個天台面積大概接近十個籃球場,上面設有四、五個斜頂的樓梯亭,是居民上下天台的出入口,四周有水泥建的圍欄,很安全,最適宜放風箏和住戶的休閒活動。

遠望四周分布著同樣高度和面積的廣闊天台,分隔成若干獨立的地方和群組。每當黄昏時分,尤其是夏天,各天台相當熱閙,有放風箏、有搬來座椅圍談家事的居民。舉頭上望,都是一望無際的天空,因此在不同天台玩鬥風箏的小孩甚多,滿天飛滿各式各樣的風箏,有玩耍,有爭鬥,場面蔚為奇觀。

印象深刻的,其次是東頭村大火災,那是我一生最感恐懼的事件。當時由於秋旱乾燥,村屋大部分都是早期興建的木屋,一旦失火,火勢猛烈,藉焚風之助,一發不可收拾;再加以無大路通往火場,灌救異常困難,猛火燒毁了一大片由最新移民雜建的屋村。當時火勢之大,面積之廣,震驚全香港甚至東南亞,成為開埠以來的首次。

那時我雖年少,居住的西頭村和東頭村同是一家人,目睹當時火勢的猛烈,火燼滿天飛,焚毀了無數東頭村人艱辛建立的家園,他們悲慘的遭遇,讓我們同是天涯淪落人感同身受。我們雖然幸運沒有被波及,但當時燒焦的氣味以及我們一家準備緊急逃生的情景,至今難忘。事後殖民地政府開始重視新移民,並興建大量廉租屋安置災民及貧窮的民眾,成為後期新加坡建造廉租民房的典範。

總結我接近一個世紀的一生,經歷的太多,許多地方都結合了深厚的感情,至今回顧,歷歷如生,有如重回「故鄉」,雖然有許多到過的地方如今都已面貌全非,但這些地方都足以視為我的「故鄉」,永遠留存在我的腦海中。他日如果重整成一本回憶錄,每當重新閱讀時,相信感情將會澎湃不下於回到真實的故鄉。(下)

香港 移民 新加坡

上一則

「牆上的香蕉」將拍賣 估價150萬美元 有望提振紐約藝術品交易買氣

下一則

當場給老闆作針灸

延伸閱讀

超人氣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