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談吃雞(上)
雞肉應是人類肉食類中最普遍的食物。因為食雞的普遍,以雞肉為主的菜餚也特別多:煮湯時會買老母雞,文火慢燉,不必嘗雞肉,進入廚房,迎接你的是撲鼻的雞香,嘴裡馬上生津,嚥口水。生炒雞丁那就必須用一年生的童子雞,剔骨去皮,漿好肉粒放入油鍋內,少少翻幾下就可出鍋裝盤,其肉質鮮嫩可口,老少皆讚。
生炒雞丁改加漿料,添入花生粒,佐以辣椒爆炒,色香味均有,這就成了宮保雞丁。據說這是清朝光緒年間,四川總督丁寶禎發明的,丁為官清廉,治理有方,死後被封太子太保,即宮保榮銜,宮保雞丁由此而來。有一次統計在美國最受歡迎的中國菜,宮保雞丁奪得魁首。不過很多中餐館的宮保雞丁,都寫成宮爆雞丁,更離譜的是公爆雞丁。
另一個以中國官名命名的菜是左公雞,在美國也是名氣響亮,是台灣湘菜名廚彭長貴創作。一九五二年美國第七艦隊司令雷德福訪問台灣,台灣當局邀彭長貴掌勺招待美國人,彭將雞肉切成麻將牌大小的塊,然後上漿油炸,外殼炸脆後,再用甜酸料翻炒出鍋。美國人吃得直翹大拇指,問彭長貴這是什麼菜,彭長貴是湖南人,心中一直佩服同是湖南人的左宗棠,稱這菜為左公雞。後來彭來美國,左公雞也成了美國老百姓的心愛之菜。
三年自然災害時,民眾口糧都是分配,食品都要憑票供應,雞是很難見到了。忍饑挨餓,肚內油水不足,怎麼辦?我家住底層,五戶人家合用一個院子,院子有七、八十平方米,平時這個後院子就供大家晾曬衣服。那時我們這院子就成了各家副業基地,院子裡多了五個雞棚。所謂雞棚,就是用一些廢棄的木條釘一個透氣的木箱子。
我記得我家最多時養了四隻雞,妹妹他們喜歡黃白花的兩隻小母雞,小母雞第一次產蛋,蛋還是溫熱的,兩妹捧著兩顆溫熱的蛋,眼裡噙著淚花。蛋是多麼珍貴呀。
我們自己口糧都不夠吃,怎麼養這四隻雞呢?首先我們將淘米的水,頭道和二道都用水缸積著,讓粉渣沉澱,每天再去菜場垃圾堆裡揀菜葉子,剁碎後和米渣水混和燒成雞食。當然這肯定營養還不夠,星期天,我和弟弟兩人提了細竹竿和紙袋,去郊區樹林或街道裡的林蔭道去採摘皮蟲,每次出征我們總有收穫。給雞餵皮蟲時,用剪刀將樹葉組成的皮蟲袋剛剪開,小雞就跳上來啄食,弟妹們還會為自己喜歡的雞爭蟲子。
母雞,我們是不捨得吃的,因為要靠牠每天一個蛋。小公雞是童子雞,肉是鮮嫩可口,但太瘦小了,出肉率不高;如果不殺,再養下去,成了大公雞,肉質會變老。正好那時有一種行業,閹雞。那個男人提個小木箱,過街穿巷地吆喝,我家就叫他進來。
他將箱子上的一個小交椅一放,他坐在椅子上,腿上鋪塊布,拿出一個鑷子一把小刀,將仔雞往自己腿上一放,撩起雞翅膀,在翅膀底下肋骨處撥去幾根毛,用小刀順肋骨畫開一個口子,用鑷子探進腹腔 ,揀出一個黃頭大小的肉蛋,順手一刀割去了肉蛋。
兩隻仔雞不到一刻鐘,就全部閹好了。從此這兩隻仔雞,雞冠再也不長了,也不打嗚了,但個子明顯長快了,而且雞肉是鮮嫩的。那時候吃雞,差不多家裡總是煮湯的,目的是想把雞骨髓裡的營養都擠出來。雞湯鮮美無比,雞肉蘸醬油吃,恨不得多嚼幾口,捨不得嚥下去呀。(上)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