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頻道

* 拖拉類別可自訂排序
恢復預設 確定
設定
快訊

等待Fed降息決定 史指盤中創新高後收於平盤

文革紅衛兵領袖宋彬彬離世 晚年公開懺悔

取名字

當今時代,很多父母沒等新生兒出生,家長們就迫不及待地到處先請大師、先輩或智者幫小孩取名字。遺憾的是,一九五○年代在我們中國膠東大地出生的孩子,就不是這樣了,聽我母親說,我都快要上小學了,還沒有一個正式的名字。

我的原生家庭共有五個人,爸爸、媽媽、兩個姊姊和我,從我懂事起,爸爸就是一名駐軍軍醫,母親就帶著我們姊妹三人在山東一起生活。那時重男輕女的封建思想還很重,大姊和二姊的誕生,並沒有給這個家庭帶來多少歡樂,於是父母給二姊取名「軍娜」,顧名思義這是「招弟」的暗示,所以在我出生後,就自然而然成了一名被遺忘的沒名字嬰兒。

在我記憶不多的童年日子裡,我的家人都叫我「多多」,儘管這樣,我在整個家裡還算是受寵有加。一轉眼我八歲了,那年中國政府的「抗大小學」規定晚一年上學,我記得上小學的第一天,母親由於要上班,把我囑託給鄰居的王叔。臨出門前,母親遞給我一張小字條,並讓我把這個紙條交給王叔,上面寫了「李雷娜」三個字。

當時我興高采烈,連跑帶跳地去了王叔家後,就把紙條交給他。他當時看著紙條皺了眉頭讓我納悶,於是我不解地問:「王叔,怎麼啦?」王叔說:「這是妳的名字,妳知道嗎?妳喜歡嗎?」我當時是一問三不知。稍停片刻後,王叔跟我說:「那我幫妳取一個好聽的名字,就叫少蘭。」我連連點頭,因為上學的喜悅讓我昏了頭。由於隔壁王叔的女兒和我一樣大,於是王叔一手牽著他的女兒,另一隻手領著我,就這樣蹦蹦跳跳地開啟了我永無止境的學海生涯。

上高中時,我開始學英文,有一天,英文老師將一張寫著英文名字的紙,由前排傳到後排。每傳到一個同學,這個同學就要選一個英文名字,並畫掉這個名字,再傳給下一個同學。我坐在最後第二排,等傳到我時,紙條上就剩下Linda和Belinda這兩個名字,沒辦法之下,我只好選了Belinda。儘管這不是我理想的英文名字,但至少我有了二選一的進步。

移民美國五年後,我去移民局宣誓入籍。之前,我自己選了一個發音比較接近我中文名字的英文名,可是在我臨出門前,先生囑咐我要入鄉隨俗,不但要改成英文名字,還要改我的姓氏。當移民官在填寫我的入籍表格時,我提到了先生的想法,移民官給我的答覆是「妳把中文名字改成英文Shirley ,如果再把姓改成妳先生的,同時都改的話,會造成許多不必要的麻煩。」

一聽到會有麻煩,我不假思索地連連說:「不改了。」後來,我先生也問過這件事,我除了講出移民官的憂慮,又以我婆婆沒有改姓為例子,說出了兩個有力又體面的理由後,一切就順理成章了。

總之,我的暱稱「多多」是父母取名的,大名「少蘭」是鄰居王叔改的,英文名字「Shirley」是自己選的,腳下的路是自己走的。所以無論請誰幫孩子取名字,路還是要自己走,苦還是要自己吃,功課還是要自己做,命運都還是要掌握在自己的手裡,因為我們就是自己的太陽。

移民局

上一則

夾縫中求生存的孩子(下)

下一則

來美國追逐夢想

超人氣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