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珊瑚礁 30年來4度集體白化
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NOAA)日前表示,全球正出現近30年來第4次大規模珊瑚白化現象,在海洋連月突破高溫紀錄後,從澳洲到美國佛羅里達州的珊瑚礁體系正瀕臨災難。
據報導,珊瑚白化造成的後果相當深遠,不僅影響海洋狀態,也波及人類生計、糧食安全和地方經濟。
酷熱或長時間的高溫壓力會導致珊瑚死亡,但若溫度下降,並削減過度捕撈和汙染等其他壓力來源,就仍有希望復原。
報導指出,NOAA珊瑚礁監測計畫協調員曼澤羅(Derek Manzello)說:「隨著全球海洋持續變暖,珊瑚白化現象愈來愈頻繁、愈來愈嚴重」。他說:「當這些現象足夠嚴重或時間足夠長,就可能導致珊瑚死亡,損及那些仰賴珊瑚礁維生的人」。
NOAA熱壓力監測計畫是依據1985年迄今的衛星測量。目前的珊瑚白化現象是有紀錄以來第4次,前3次分別在1998年、2010年、2016年發生。
珊瑚與共生藻之間關係緊密,共生藻生存在珊瑚組織內部,為珊瑚供應主要養分來源。當海水過暖,珊瑚會驅逐共生藻,開始白化,並面臨患病和死亡風險。
自2023年初以來,整個熱帶地區都證實出現大規模珊瑚礁白化現象,包括美國佛州、加勒比海、巴西和熱帶太平洋東部。
NOAA表示,佛州2023年的熱浪開始得較早,時間也較長,且比當地歷來記錄到的熱浪更熱。
澳洲大堡礁(Great Barrier Reef)是全球最大珊瑚礁系統,也是唯一可從太空看見的珊瑚礁,但也受到重創,南太平洋大片地帶、紅海等地也一樣。
澳洲環境部長皮伯塞克(Tanya Plibersek)說:「我們知道全球珊瑚礁遭受的最大威脅是氣候變遷。大堡礁也不能倖免」。
世界自然基金會(WWF)表示,全球約有8.5億人的糧食和工作要仰賴珊瑚礁,也需要珊瑚礁保護海岸線不受風暴和侵蝕威脅。
NOAA估計,全球已喪失30%到50%的珊瑚礁,若不採取行動實質介入,珊瑚礁可能在本世紀末徹底消失。
另據媒體報導,雖然保育人士和科學家正採取不同方式拯救珊瑚,但專家指出,治本方法始終是扭轉全球暖化趨勢。
移植基因 治標不治本
全球目前投入了數以十億美元計的資金應對珊瑚白化。在去年佛州因歷史高水溫而導致幾乎全部珊瑚白化後,NOAA與幾個伙伴展開行動,目標是在2040年令7個地區的珊瑚能夠自我修復。科學家的做法是將一些重點珊瑚品種移至陸上實驗室以「保存血脈」。
科學家又在人工礁石上植入珊瑚讓牠們發育成長,亦有科學家嘗試培育較能抵抗高溫的珊瑚,甚至利用基因改造技術培育抗熱品種。此外,科學家亦嘗試控制珊瑚的天敵生物數量,降低珊瑚受威脅程度。
澳洲著名珊瑚礁科學家休斯(Terry Hughes)說:「經50年的干預,珊瑚修復工作並未改變全球任何一處生態。」他舉例說,要增加大堡礁1%珊瑚覆蓋率就需2.5億件餐碟般大的人工培育珊瑚,那涉及數以十億美元計,要真正解決問題,是盡快減少溫室氣體排放。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