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頻道

* 拖拉類別可自訂排序
恢復預設 確定
設定
快訊

加州華男四肢癱瘓 創立酒投資平台 管理資產超1億元

77歲艾爾頓強拋震撼彈「右眼看不到了」出席音樂劇只能用聽的

「大家心想事成」劍橋字典2024代表字manifest 體操女王認證

「顯化」講求的是將目標具象化並時時提醒自己,美國體操天后拜爾斯便認為自己的成就是靠顯化的力量而來。(路透)
「顯化」講求的是將目標具象化並時時提醒自己,美國體操天后拜爾斯便認為自己的成就是靠顯化的力量而來。(路透)

「大家心想事成!」英國「劍橋字典」(Cambridge Dictionary)11月21日遴選出「manifest」為2024年度代表字,這個動詞在中文被譯為「顯化」,亦即運用重複自我肯定的正向信念,想像自己達成夢想,進而讓願望成真。「manifest」在身心靈圈廣泛運用,疫情後更為熱門,加上歌手杜娃黎波(Dua Lipa)、體操女王拜爾斯(Simone Biles)等世界名人「認證」,也成為最熱門搜尋單字,顯示出在經濟與社會動盪之際,全球民眾對心靈力量與實現願望的迫切渴求。

去年加入字典 獲13萬瀏覽

「劍橋字典」給予「manifest」的定義是:「運用具體觀想與自我肯定等方式,想像自己得到所求之事,同時相信這麼做會讓你的目標更容易達成。」根據「劍橋字典」統計搜尋數據,該網站在2023年5月才將「manifest」的新定義加入字典,但光是2024年就達到13萬次網頁瀏覽量,顯示眾多網友開始注意到這個詞彙,(而且想要查清楚是什麼意思)。

「manifest」(顯化)一詞成為2024年度代表字,全球流行歌后杜娃黎波也十...
「manifest」(顯化)一詞成為2024年度代表字,全球流行歌后杜娃黎波也十分相信顯化的力量。(美聯社)

「劍橋字典」指出,「manifest」一詞登上流行榜,主因在於許多明星、網紅、抖音主等網路意見領袖(influencer)都愈來愈喜愛使用這一詞彙,在各式社群或傳統媒體都能見到。例如2024年11月20日來台灣開唱、吸引2萬人入場觀賞的英國流行歌手杜娃黎波就是愛用者之一。杜娃黎波年僅29歲,已擁有全球串流收聽量逾420億次、三座葛萊美獎等傲人成績,世界巡迴演出動輒達10萬人次。她經常將這些成就歸功於顯化的力量。她曾說:「顯化對我來說是件大事,我非常相信這種讓願望成真的信念,在潛意識中,你會努力接近它們,世上沒有太過遠大的夢想。」

美國「體操女王」拜爾斯也曾表示,自己正是靠著相信夢想的力量,一路斬獲體操界無人能敵的成就,她在16歲時就將自己的照片印在Wheaties麥片盒上,想像自己成為體操巨星並獲選為該品牌的代言者。

美總統曾用來合理化殖民

根據「劍橋字典」官方考據,「manifest」(顯化)並不是近年才出現的新造詞彙,而是從拉丁文或法文借用到英語。最早使用的歷史可追溯到1380年「英國詩歌之父」傑弗瑞·喬叟(Geoffrey Chaucer),一開始用作形容詞「清晰的、明顯的」;爾後劇作家莎士比亞兼用作形容詞與動詞,當成動詞時譯為「顯現、表露」,也就是透過一些慢慢展現出來的徵兆,進而讓旁人能觀察到某件事實。到了1830年,第7任美國總統傑克森也用名詞的「昭昭天命」(Manifest Destiny)來表達上天注定要美洲定居者向西部擴張,以合理化殖民主義。

到了20世紀的近代,「manifest」指涉範圍越來越廣,尤其在強調信仰、身心修行與神祕學等身心靈圈開始風行。「劍橋字典」指出,這個詞彙過去常用來形容負面事物如壓力、疾病等等,例如:

「這種疾病最初顯露的症狀是嚴重腹痛。」

(The illness first manifested itself in severe stomach pains.)

「青少年時期,憂鬱往往會透過憤怒展現出來。」

(In teenagers, depression often manifests itself as anger.)

但在近年以來,「manifest」更常被用於描述目標、夢想、成功等正面事物,不僅是已存在的事物會「展露出自身」,更能表達「許願成真」、「實現願望」的過程。例如:

「運用這些簡單步驟來顯化你的夢幻工作。」

(Use these simple steps to manifest your dream job.)

「這位游泳選手說,她顯化奪得了人生的第一面帕運金牌。」

(The swimmer says she manifested her first gold medal at the Paralympics.)

如果上述解釋「顯化」的用法與做法還不夠清楚,那麼也可以回想2006年暴紅書籍「祕密」所帶動全球熱衷討論的「吸引力法則」,這兩者幾乎是相同概念。「藉由想像某個你真正想要的東西,它們就真的有可能發生。」紐約大學的心理學教授奧廷根(Gabriele Oettingen)說,所謂的吸引力法則,「就是一種讓人們藉由顯化(manifesting,快速具象化)來達成心理願望的快速捷徑。」

教學影片 TikTok破14億次

若在社群平台搜尋,會找到無數的網紅與身心靈工作者提供「顯化教學」,無論是顯化還是吸引力法則,其作法不外乎幾個步驟。第一步是「訂立明確目標」,例如「拿下奧運金牌」、「賺到300萬」之類的具體標的,而不是模糊的「成功、成名」等夢想。第二步則是用言語或文字描述目標,而且不能用祈使句「我想拿金牌」,而要用「我會拿金牌」等肯定句型。接著就是日復一日重述目標,例如一種熱門的「369方法」,就是鼓勵人們早中晚分別將自己的目標抄寫3、6、9次,相關介紹影片在Tiktok至少出現14億次。

除了流行文化,讓「顯化之力」成為一門顯學的,正是席捲全球的COVID-19疫情。「BBC」2020年報導,疫情大封鎖時期,英國和美國民眾對「manifest/manifestation」的興趣激增,當年8月在Google搜索這些詞彙的人數比疫情前爆增了400%。

宛若末世的疫病之災、坐困家中的無聊無助,以及面對無常人生的不確定感等等,都對全球民眾形成強烈衝擊,從歐美到亞洲社會都有不少民眾轉向宗教、神祕學等身心靈領域,試圖尋求感性上的平靜。而強調正面思考的「顯化」就成為許多人鍾愛的解方。但也有不少專家擔心,過度相信不切實際的夢想,可能形成更大的落差感與失望感——畢竟並非人人的願望都得以實現。

祈願向來是一種帶給人們希望的方式;圖為韓國一座佛寺,母親祈求孩子在大學考試獲得好...
祈願向來是一種帶給人們希望的方式;圖為韓國一座佛寺,母親祈求孩子在大學考試獲得好成績。(路透)

劍橋大學社會心理學教授馮德林登(Sander van der Linden)指出,對心理學界而言「顯化」其實是一種魔法思維(magical thinking),又或者是一種集體幻覺(general illusion),亦即相信特定思想儀式可以改變外在世界,但相關儀式可能並不理性,也沒有證據能廣泛證明有效。「369方法鼓勵偏執、強迫性且看不到明顯益處的行為,但是當名人都在討論如何顯化成功,我們真的可以責怪大家去嘗試嗎?」

馮德林登提醒:「很多不錯的研究都在鑽研正向思考、自我肯定以及設定目標(的效果)……不過,了解正向思考與運用念力改變世界的差別是很重要的,前者很健康,而後者是偽科學。」

身心靈派的支持方則認為,「顯化」就如社會心理學討論的「自證預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即是人類的期望和行為之間會產生正向回饋。無論是為了撐過疫情黑暗時期,或是面對資訊爆炸、焦慮與憂鬱廣泛存在的當代,對自我和環境不滿意的人們,都可以透過顯化過程重新檢視對自己真正重要的事物,並為此調整人生期望、加以自我改善。最重要的是,不管正反方都強調,信念背後必須搭配相對應的努力,否則就會成為「妄想」。

在社會動盪不安的年代,人們往往會特別仰賴集體信仰與身心靈方方法尋求平靜。示意圖,...
在社會動盪不安的年代,人們往往會特別仰賴集體信仰與身心靈方方法尋求平靜。示意圖,猶太教撒瑪利亞教派成員進行朝聖活動。(路透)

「劍橋字典」指出,遴選年度代表字的原則除了搜尋熱度,也包含語言學上的趣味度和最能彰顯「時代精神」(zeitgeist)的意義。由此看來,「manifest」成為年度代表字,不僅體現了人們心中的想望,同時更凸顯出在這疫後經濟衰退、社會亟需重振的年代,全世界都在迫切渴求信念與行動,改變茫然的未來。

近年來,「劍橋字典」與「牛津字典」每年都會遴選年度代表字,作為吸引讀者與用戶的趣味活動,「牛津字典」年度代表字仍在投票中,過往都在12月初公布,不料今年被「劍橋字典」搶先一步。

疫情 投票 葛萊美

上一則

梅克爾回憶錄談習近平:中國多邊主義信念只是口惠

下一則

全球最長壽男 英國老翁112歲逝 生前有這些習慣

超人氣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