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評論/人民日報揭經濟難題 3個懸疑爭論四起
自上周中國人大常委會通過大「化債」議案後,9月下旬開始的「一攬子政策」公布期告一段落。但這些政策解讀不一,未如預期。雙十一這天,中共中央機關報人民日報發表長篇評論,文中透出多重訊息,特別是官方認定主要問題何在。與之同時中國經濟界爭論四起,主要交織在政策急轉掉頭之謎等三個懸疑之上。
先看特別時刻的特別文章,11日人民日報發表「既要正視困難,更要堅定信心」的長篇評論,文章以通欄發在頭版下半版,字數長達3100多字。這種文章叫署名文章,這回署名「任平」,是近年用得較多的人民日報評論部集體筆名,據說這種頭版長篇署名文章,都經分管經濟和文宣的領導人圈閱。
這篇文章標題和開門見山問「當前我國經濟形勢怎麼看?」,給人印象是由前三季經濟數據談起,再唱「光明論」,但細讀下去,會發現一些新意,首先就是直陳四方面「困難和問題」,包括「外部環境更趨複雜嚴峻」、「內需不振」、「企業經營困難」、「一些領域風險隱患增多」。
四方面問題每一方面都有更細的內容,比如外部問題說「一些國家的圍堵打壓持續加碼」,風險隱患特別點出「有的地方化債難度較大,有的基層財政困難」等。縷出這些問題,應來自更高層的會議。
「任平」長文另一新意,是透出中共決策層的應對之策,首先是從根本上看,認定「打破制約我國經濟發展的瓶頸,關鍵在科技創新」。其次再是具體思路,重在強化宏觀政策逆周期調節和擴內需的「一攬子增量政策」,10兆人民幣「化債」為地方減負擔增動能;加強財政稅收、貨幣金融、投資消費、收入分配等宏觀政策的統籌協調和系統集成。在這三大思路之外,還有擴大開放、改革舉措等。這基本上道出中共高層的決層邏輯。
「任平」文章不見得就化解中國經濟界熱議的一些懸疑,其中主要有三個問號,一是甚麼令經濟政策急轉彎猛掉頭;二是重在化債因何目標直指地方隱性債及何為化債之債;三是何為政策因何分存量、增量,化債之外還有今增量等等。
弄清經濟政策轉彎來因,才能明白掉頭後的未來。有經濟學家說此前有兩次決策轉彎,一次是7月30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因應上半年經濟下行的數據急速轉彎到要促消費;第二次是9月中旬中共決策層拿到第3季的預測數據,發現第3季數據比上半年惡化,下決心拿出「一攬子政策」,由9月24日中國央行行長刺激股市樓市、降息降準,到11月8日人大常委會通過「化債」方案。
至於因何要取「化債」及主化「地方隱性債」,智庫人士披露決策邏輯,在於中共領導層發現兩大問題,一是樓市刺激無效,二是地方財困下大面積躺平。於是決意一是以股市為新池子蓄水,二是「以債化債」,解決地方隱性債務之困,令地方減負和重新披掛上陣,如此經濟才能重新活躍起來。
但高層否決了大發國債抹平地方債之議,以及直接發錢或大規模發消費券去拉動消費之議,這就引來了存量政策和增量政策之爭,即認為存量政策即老政策無效,增量政策即新政策太少的爭論。但有智庫人士相信,在化債的同時,仍陸續有小範圍的行業產業政策推出。但決策層的目光,現在已轉向部署兩大戰役,即一是應對川普上台可能的弱部衝擊之戰,一是來年產業政策調整和經濟戰略重新布局之戰。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