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藥業也「去中」? 國際業者轉向印度
根據路透對10位產業主管和專家進行採訪後的報導,國際製藥業者正尋求減少仰賴中國承包業者生產臨床實驗用藥與早期製造階段的藥物,而且正轉往印度的供應鏈,使得印度製藥業因而受惠。
近20年來,中國一直是許多藥物研究和製造服務的首選地,因為當地承包製藥商提供低價與快速服務。儘管川普執政時發動的美中貿易戰,新冠疫情也擾亂許多產業的供應鏈,但在製藥業的上述承包關係大致不受影響。然而,隨著美中緊張關係加劇,已促使許多西方國家政府建議企業「去風險」,降低對中國供應鏈的依賴。
這促使一些生技業者考慮利用印度的製藥廠,為臨床試驗用藥生產具有醫療效用的基本成分(API),或是進行其他外包工作。
美國生技公司創辦人尼姆岡卡表示:「過去幾年的所有因素都讓中國變成一個較不具吸引力的選項。」該公司正在測試治療第二型糖尿病和肥胖治療藥物的初期階段。他說,當該公司在藥物測試稍後的開發階段發出需求建議書(RFP)時,印度的委託開發暨製造服務(CDMO)業者會比中國業者更受青睞。
根據路透的採訪,印度四大CDMO業者,包括Syngene、Aragen Life Sciences、Piramal Pharma Solutions和Sai Life Sciences表示,今年見到來自西方製藥公司的興趣和諮詢增加,包含大型跨國公司在內。Sai透露,近年銷售成長25%至30%,其他業者則說,最近一季的獲利成長強勁。
這幾家公司的高層主管表示,一些客戶希望把印度納入第二供應來源。其他公司則尋求離開中國,甚至要讓供應鏈源於印度。
不過,在上海的L.E.K. Consulting顧問公司大中華管理合夥人陳海倫(音譯)表示,中國的CDMO是成熟的生技藥製造商,而生技藥需要取得的監管核准門檻比傳統藥物更高。她說,雇用一家新公司進行生技製造這類複雜的工作需要花三至五年時間,「不像是製鞋一樣可輕易移動的」。
印度正尋求要讓國內420億美元規模的製藥業在製藥服務領域獲得更大版圖,以便提高營收與聲譽。然而,印度製藥監管鬆弛的問題仍持續存在,尼姆岡卡說,印度CDMO必須讓名聲更符合西方與中國的品質標準。
印度研究公司Mordor Intelligence估計,印度CDMO產業今年營收156億美元,相較下,中國為271億美元。不過,印度這項產業未來五年營收可望以每年逾11%的速度成長,高於中國的9.6%。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