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頻道

* 拖拉類別可自訂排序
恢復預設 確定
設定
快訊

今日美國報:賀錦麗與川普首場電視辯論7大看點

200萬市民住在「游泳沙漠」今夏紐約海灘7人溺亡 公共泳池不足被批

不愛外賣、不去餐廳… 年輕人為何愛上老年食堂?

杭州首個社區老年食堂。(取材自人民網)
杭州首個社區老年食堂。(取材自人民網)

浙江老年食堂開辦20年,除了讓老年人有方便用餐、可以聊天的「社交場所」,便宜、乾淨、方便,也吸引年輕人的胃,而多樣化的經營,讓食堂在公益和盈利間獲得平衡。至於主打極簡主義「白人飯」,雖然進化到讓人掉食欲,但不僅是當今的「社交貨幣」,也不失為便捷的飲食方式。

老年食堂,這個名字並不陌生;從2003年浙江第一家老年食堂開辦至今,浙江已建成老年食堂1萬2000餘個(含助餐點),覆蓋全省約55%的城鄉社區。錢江晚報報導,近年來,老者齊聚的食堂卻慢慢吸引年輕人的目光。

乾淨衛生 比外賣便宜

每天中午11點半,金華金東區多湖街道的「美地大食堂」,有不少年輕人來排隊打飯。在附近寫字樓上班的白領李丹,自從今年3月發現這家食堂後,常和同事一起來用餐,「和點外賣比起來,這裡的飯菜乾淨衛生,價格也比較親民。」

在年輕人和社區老年食堂相互成就的同時,一些疑問也隨之而來:老年人用餐,會和年輕人發生矛盾嗎?對外開放的老年食堂,如何在公益與盈利之間取得平衡?

杭州古盪街道嘉荷社區的「嘉味道」老年食堂,早在去年11月份就因廣受年輕人青睞而火出了圈。

工作日中午,白領小楊和同事在「嘉味道」點了四個菜,兩葷兩素,沒超過50塊錢(人民幣,下同)。他說,便宜、乾淨、方便,是他們愛去老年食堂的原因。

杭州上城區的幸福鄰里食堂也有不少年輕粉絲。據報導,在一條長桌上埋頭吃的顧客,有一半是年輕人。「知道這裡是老年食堂,但我完全不會尷尬。」因為距離近,年輕的小吳經常來這裡吃飯

「我也是同事推薦來的。」23歲的林女士在老年食堂吃了一年,「中晚飯有一半是在老年食堂解決的。」

40歲的沈先生則是第一次來幸福鄰里食堂用餐,「一葷一素,比我以前的單位食堂省了十幾塊。」30歲出頭的趙女士除了點贊老年食堂的性價比,還點讚了氛圍,「年輕人、中年人、老年人一起吃吃飯聊聊天,輕鬆舒服」。

在大家點讚社區老年食堂的同時,作為管理者的鄭詠梅面臨的是如何讓食堂生存下去。

老人們在杭州湍口鎮迎豐村老年食堂打飯。(新華社)
老人們在杭州湍口鎮迎豐村老年食堂打飯。(新華社)

據報導,她承接金秋大食堂前曾是酒店管理者,「當時古盪街道來找我,說老年食堂上一任管理者已無法經營,希望我來接手。」做過多年酒店,鄭詠梅明白老年食堂「不是個賺錢的行業」。

同樣的問題也擺在幸福鄰里食堂管理者唐延勝和他的同行面前,他們交流後的一致結論是,如果老年食堂只服務老年人,無法支撐食堂良性運營,「要麼政府一直補貼,否則只能走向倒閉」。

抓年輕的胃 炒菜分時段 

鄭詠梅算過一筆帳,金秋大食堂一天有200多名老人光顧,有一半以上老人一餐只消費10到11塊,有些人甚至只需要5到6塊,「這樣下去,食堂經營只能保本」。多樣化經營,吸引年輕群體,是很多老年食堂經營者想到的辦法。

金秋大食堂有個炒菜時間表:中午10點至11點半,菜色鬆軟低糖,是給老人們準備的;11點半至下午1點,重油重辣的菜登場,是為了留住年輕人的胃。

「老年食堂的師傅只有多幹活、會變化,才能適應。」鄭詠梅說,雖然累點,但吸引來年輕人光顧,撐起老年食堂一半的營業額。

「嘉味道」剛開業就受年輕人青睞,同樣是食堂提早調研的結果。「周邊能吃快餐的地方不多,居住和工作在此的年輕人又很多,於是我們改變老年食堂的經營模式,將年輕人納入服務對象。」店長說。

為適應年輕人的口味,「嘉味道」增加小炒肉、干鍋花菜、毛血旺、酸辣土豆絲等菜品,一餐有55至60個菜可供選擇,其中有八至十個辣菜。

店長說,老年食堂照顧到年輕人的胃,引來雙向奔赴,「去年開業以來,年輕人比例一直高於老年人,最高時年輕人和老年人的比例是八比二,現在老年人就餐比例慢慢提升,占客流四成。」

互相體諒 用餐更融洽

隨年輕人湧入,老年食堂衍生出一些意想不到的狀況。

「通常,老年食客和年輕食客是錯峰而食的,上午10點至11點半是老年人中餐時間,接下來一個多小時年輕人居多。」鄭詠梅說,隨著天氣越來越熱,室內用餐需求加劇,午餐高峰時老年人多,但年輕人也多,空間擁擠。

「我們的本意是老年人優先。」鄭詠梅心裡很清楚,要優先保證老年人用餐。這時,鄭詠梅化身「老娘舅」,一面送饅頭給年輕人,請他們去會客廳等等,另一面提醒那些吃完仍坐著聊天的老年客戶:「阿姨叔叔吃完了能不能先撤?年輕人都餓著肚子呢。」

也有老年人吐槽:「老年食堂接待年輕人,為什麼不乾脆叫年輕人食堂?」其實多樣化經營後,鄭詠梅努力平衡各方需求,「目前店內年輕人客流占比25%,最多允許到30%。」

大部分時間,老年人和年輕人相處融洽,「老年人會關心年輕人是不是吃太少,有老人買饅頭給年輕人加餐。高峰期請年輕人在旁邊等,他們也理解。」鄭詠梅說。

鄭詠梅發現老年食堂更像是社交場所,「有些老人在家不是看電視就是看天花板,但到食堂可以和朋友聊天。」

讓她頗有感觸的是,平時節約的老人們,在孩子們來看他們時很捨得花錢,「到老年食堂就隨便點菜,能點上百元,和孩子們一起吃。」

極簡「白人飯」 「兔子看了都搖頭」

最近在小紅書、抖音等社交平台上,一種名為「白人飯」(white people food)的飲食方式走紅。界面新聞報導,它之所以有這樣的名字,是因為這種飲食方式最初火爆起來就是源於網友曬出的外國同事、朋友在工作日的午餐。

「白人飯」可謂是簡單到極致——它可能是生芹菜蘸上沙拉醬,也可能是堅果、生菜、芝士倒碗裡,甚至是一整根未切的胡蘿蔔、一顆生的西蘭花和幾片餅乾……這些食材構成的一頓「白人飯」,被戲稱「兔子看了都搖頭」。

一整根未切的胡蘿蔔就是一頓「白人飯」,被戲稱「兔子看了都搖頭」。(小紅書)
一整根未切的胡蘿蔔就是一頓「白人飯」,被戲稱「兔子看了都搖頭」。(小紅書)

方便快捷 但不好吃

說到底,「白人飯」的精髓在於「生、冷、少」,無需像準備中餐一樣,手頭有什麼,洗洗就可以吃了;好處是方便、快捷,壞處是「不好吃」。

這樣的發帖在引起眾多國外留學生共鳴的同時,也引發國內網友的效仿與調侃。報導指出,小紅書上,關於「白人飯」已經衍生出#白人飯、#白人飯也是飯、#白人飯也是飯meme、#為白人飯發聲等話題,微博上的#白人飯話題閱讀量達483.6萬。

各種表情包應運而生,有人開始嘗試這種飲食方式;「不用跑食堂也不用點什麼外賣,番茄、白杏、一塊隔夜燕麥酸奶杯、一片麵包(冷凍,明天早上復烤)、一小盒蝦仁加煎三文魚。早午飯齊活!耗時五分鐘吧」。

中國網友對「白人飯」的討論也引起外媒的關注,美國CNN、Buzzfeed與英國衛報等紛紛報導,介紹「白人飯」在中國網絡上的走紅。

而在主打極簡主義或「餓不死風」的「白人飯」中,出鏡率最高的食材奶酪也意外被帶火;番茄夾上水牛芝士撒上黑胡椒,經典的布拉塔奶酪被配予青提,做成一道「青提布拉塔」端上桌,盒馬的和潤牌布拉塔奶酪因此賣到缺貨。

「生、冷、少」是「白人飯」的精髓,手頭有什麼,洗洗就可以吃。(小紅書)
「生、冷、少」是「白人飯」的精髓,手頭有什麼,洗洗就可以吃。(小紅書)

新飲食方式 源於輕食

「白人飯」之所以成為如今的社交貨幣,除了大家的玩梗心態,還有不少商業原因。首先,一定程度上得益於前輩輕食在消費者處培養出的心智。

「輕食」不是指一種特定的食物,而是餐飲的一種形態,輕的不僅僅是指食材分量,更是食材烹飪方式簡約,保留食材的本來營養和味道。

根據華經產業研究院的報告,輕食概念2002年首次進入中國食品消費市場,經歷長達十年的蟄伏期,2014年起大量企業湧入,2020年隨著劉畊宏健身操的火爆,輕食行業獲得資本關注。

2020年,「超能鹿戰隊」獲1200萬元的天使融資;2021年鮮食代餐品牌「妖精的盒子」完成數百萬元天使輪融資,「維士小盒飯」獲近億人民幣的A輪融資;2022年,「FOODBOWL超級碗」半年內完成兩輪融資,金額達數千萬元。華經產業研究院報告顯示,2017-2021年,中國輕食行業註冊數量大幅增長,累計新增企業占總量的64%。

其次,白人飯不僅操作簡單,與輕食相比,食材種類更少且擺盤「粗糙」,更便宜,降低嘗試與參與網絡話題的門檻。

據智聯招聘發布的「2019年白領生活狀況調研報告」,超過六成的白領午餐費用控制在20元以內,艾媒諮詢「2022年中國餐飲行業發展現狀及市場調研分析報告」也指出,2021年中國白領群體食用中式快餐的可接受價格中,八成受訪者選擇了30元以下。

對比之下,輕食連鎖店Wagas的一份沙拉動輒就要超過50元,但「白人飯」的自製成本可能只需要十幾元。

眼下,白人飯已經衍生出諸多不同的版本和教程。雖然一切從簡,但網友們還是盡力讓自己嘗試一些比較好吃的東西;比如加上水煮蛋和午餐肉,吃不慣麵包的換成饅頭,上根黃瓜,再配上一杯美式咖啡——看起來就像是「瘦身」的輕食簡餐。

「帶飯的盡頭是白人飯;嘲笑白人飯、理解白人飯、最終成為白人飯。」有網友這樣調侃道。

融資 天使 小紅書

上一則

中國首位染疫明星 「浪姐」金莎確診 工作人員證實

下一則

名校低就? 史丹福大學博士考鄉鎮公務員 網友直呼「想不通」

延伸閱讀

超人氣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