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來養老」承諾跳票 中國失能長者面臨老無所養
中國每6位60歲以上老人就有1人的生活起居需要他人協助。對許多民眾來說,聘用護工或送老人到養老機構的經費,往往是當地基層白領的一個月收入。算了一把請看護、進安養院的帳後,有民眾感慨,「說白了,最可怕的是沒錢看病」。
自由亞洲電台報導,現旅居倫敦的王巍談到他好朋友的父母時,十分感嘆。他們住在江蘇徐州市,父親曾是央企鐵路部門員工,晚年因為腦中風半身不遂,擔任全職家庭主婦的母親則是患有許多基礎疾病,需要吃很多藥,也曾一年住過好幾次院。而他朋友除了上班賺錢還要照顧孩子,實在分身乏術。
王巍說,當地24小時護工的月薪大約4000元人民幣(約553美元)至5000元。如果送進安養院,每個月也要至少5000元。他朋友父母「只有一人有退休金,可能每個月就7000元」,這一點錢要吃飯、吃藥,沒有多餘的錢。然後他們的子女也沒這麼多錢去請護工。
在成都的Godard Liu是獨生女,他的父親因為各種心臟病纏身,使用鼻插管輸氧,出門走一點距離就會喘,也無法手提一公升的牛奶。儘管退休金夠生活,但還是不足以每個月花五、六千元請看護,幸運的是Liu經商有成,可以負擔得起。
當年輕人的養老負擔越來越沉重時,中國政府能否滿足如此龐大的社會福利需求?
倫敦政經學院經濟史系教授鄧鋼認為,從中國常常慷慨解囊、對外提供援助來看,北京當局其實是有能力提供的。之所以不想,是因為中國最高領導階層對「現代文明」的組成欠缺了解,以為實施或效仿歐美社會福利政策就會「鼓勵懶人」,原先宣傳「只生一個好,國家來養老」的承諾也因此成了空頭支票。
海外時事評論人蔡慎坤說,他母親高齡80多歲住在廣東農村,疑似患有阿茲海默症,雖然母親平時有護工照料,但這在農村屬於特例。因為普遍的情況是非常多老人失能之後,基本上就自生自滅的狀態,地方政府沒有想過要真正去為老人提供一些長久的服務。他說,能每個月花費3000元請24小時護工的,「要嘛是家境條件好一點的,要嘛是特別有孝心的」。
報導指出,為了向失能老年人口提供照護保障和經濟補償,中國2016年起試行長護險,迄今涵蓋全國49個城市。根據國家健保局,截至2023年6月底,長護險的參保人數達1.7億,累計200多萬人受惠。
而在醫保方面,中國分兩種,一是職工醫保,涵蓋國營企業和一些民營企業員工;二是針對農民(工)及兒童的城鄉居民醫保。根據醫保局統計顯示,截至2023年底,全國14億人口當中,勞工健保的人數占比不到3成(3.7億人),城鄉居民醫保的人數則接近7成(9.6億人)。
雖然中國醫保覆蓋率高達95%以上,但實際承保範圍卻很窄,而且自付金額高昂。儘管高達七成以上的住院費用能夠報銷,但能給付藥品、手術等費用的程度卻很低。近來,越來越多低薪及中等收入階層對龐大的醫療支出感到力不從心。
2022年有2500多萬人退出城鄉居民醫保,主因除了繳費過高,還有感受不到投保的好處。而地方政府為了應付三年清零政策以來的財政危機,2023年2月起也減少了畫入個人健保帳戶的金額,等同變相削減醫保給付額。
這意味即便政府推出醫療保險和長護險,目的是為了減輕民眾的財務負擔,但對許多人來說,依舊是「可有可無的狀態」。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