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紅醫偽科普盛行 你的健康焦慮…他的商機
隨著人均壽命不斷創高,現代人不僅怕死,更怕活得不健康。於是網路醫療科普走紅、年輕人瘋買家用醫療器材,人人都陷入健康焦慮,然而也有人乘機從中牟利,把你的恐慌變成他的商機。
近年來,網路醫療科普走紅,愈來愈多醫師走進鏡頭,幫助大眾提升對身體健康的科學認識。不過,隨著MCN機構(多頻道網路代理商)進場,一些博取流量的科普亂象出現,這些「網紅醫師」開始編造劇情、直播帶貨、認證不符、導流暗廣、跨專業科普、擦邊軟色情……儘管平台監管日漸加強,但涉醫的「偽科普」仍在網路湧動。
據新黃河報導,在短視頻平台上,只要搜尋框輸入「醫師」二字,「用戶」一欄便會列出一系列相關帳號。這些清單大多是已經通過醫院資格認證和實名認證的帳號。記者調查發現,雖然這些醫師部落客用個人資格進行了相關認證,但真正運作時卻不一定是本人。
記者實地調查發現,一個擁有120萬粉絲的直播間,其帳號頭像為男性醫師,但直播間出鏡的卻是一位女性,並自稱是「醫師助理」。這些所謂的「醫師助理」會透過一連串話術將用戶引導至另一個無認證的帳號,並透過私訊與用戶一對一溝通,甚至送出語音通話邀約。
男變女 認證資訊不符
除此之外,不少醫師帳號存在認證資訊不符的問題。@心血管科龔洪海醫師的帳號顯示有260萬粉絲,認證為山東省肥城市中醫醫院心血管科醫師,但其IP位址卻顯示在北京。在短片平台上,認證為「撫州市立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的@婦產科熊大夫,全網粉絲超過280萬,但記者詢問江西省撫州市立醫院後,該醫院工作人員稱,這名女醫師前幾年確實在他們醫院執業過,只簽了一年合約,早已到期,目前在廈門的一家醫院工作,並不在撫州市立醫院坐診。醫院之前也曾接獲相關舉報,2023年還給這位醫師下過函,但認證資訊卻一直沒有取消。
不少醫師的帳號在不直播的時候,多是發布一些科普類的短視頻,內容卻不限於該醫師所從事的垂直專業領域。例如,外科醫師科普腸胃知識,口腔醫師講解兩性知識,耳鼻喉科醫師涉獵婦科、男科、兒科等等。更有甚者,一些醫師會在短片中傳授「心靈雞湯」,討論國際局勢…,網友直言根本是「全能科普」。
穿黑絲 擦邊色情話題
除了熱衷「全能科普」外,短視頻平台上還存在著大量「網紅醫師」,為了流量抓住兩性話題大做文章。有些婦產科、口腔科、兒科、外科醫師,在科普影片中熱衷於講解男科知識、兩性知識,發布了大量「同房」、「夫妻生活」、「性知識」等私密話題內容,藉此衝高流量。
有些醫師在出鏡講解時,不光身穿白大褂進行常規科普,還時常穿著吊帶裙、露腰裝、緊身衣來一段劇情演繹,時而扮演「女友」害羞諮詢,時而扮演「少女」懵懂提問,提問的問題一個比一個露骨。
例如,短片平台粉絲數43萬、認證為「上海兒童醫學中心口腔科主治醫師石嬌」的@小石醫師帳號,對男科、婦科、兩性話題誇誇其談,與本專業的相關醫療內容卻很少;粉絲166.7萬、認證為「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盛京醫院泌尿外科主治醫師華曄」的@治欲系華老師帳號中,發布的短視頻內容對「足控」、「長度」、「少婦」等話題樂此不疲,調侃身材,有時還穿「黑絲」出鏡,有網友調侃其為「黃醫師」。
記者還發現,部分醫師的帳號顯示已通過加V認證,並身穿手術服或白大褂,但其所屬醫院位置與其IP地址卻不在同一座城市,讓使用者難辨真偽。在這些醫師的直播間,則是一波又一波的「上連結」。 「三盒一療程」「每天一支連續用」「一號連結有活動,今天拍一發四」…這類醫師「親自」出現在直播間,但他們正在做的不是科普而是賣貨。
在短片平台,粉絲數264萬、認證資訊為「遼寧省人民醫院全科醫療科醫師」的@全科醫學小李醫師帳號直播間內,多款保健品正在售賣。其直播動態顯示,直播頻率基本上每天一場,其店顯示總銷售量28.6萬,跟買粉絲數1.8萬。此外,還有不少醫師的店鋪中掛著化妝品、保健品、書籍等不同產品,引導網友點擊購買。
還有部分帳號利用科普短片的機會,暗自打廣告推銷藥品。粉絲超過280萬的@婦產科熊大夫的帳號中,就出現「長期性生活頻繁的男性刷到我算是走運了,這兩種補腎好藥,藥局是不會告訴你的…」的短視頻。
這位醫師在影片中介紹了腎虛的相關症狀,並推薦了她口中的兩種好藥,分別為蓯黃補腎膠囊和復方蓯蓉膠囊,在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官方網站中查詢發現,其推薦的兩種藥並非某類藥物或成分,而是兩種產品,且兩種產品均出自廣東羅浮山國藥股份有限公司,全國只有這家藥廠有售。在該醫師發布的16條短影片中,上述兩種補腎藥品又被推薦了4次。而被推薦的這兩種補腎藥品,至少在3名醫師的科普短片中也曾出現和被提及。
國家衛生健康委等部門早已規範醫療院員不可利用職務及身分之便直播帶貨,且禁止以介紹健康、養生知識等形式,變相發布醫療、藥品、醫療器材、保健食品、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廣告。這些「網紅醫師」顯然踩在紅線上,經舉報後,平台上許多違規內容也已經被清理,然而廣大民眾對醫界的信任與健康是否早已耗損在這波流量陷阱之中?
年輕人怕死 買出億元級市場
慢性疾病年輕化,愈來愈多年輕人開始怕死、重視養生,把健康概念「武裝到牙齒」。他們積極嘗試三伏貼、足療,但在內卷壓力下,這些保養手段緩不濟急,於是年輕人們開始尋求更高效的健康管理方式,強大消費力更買出了一個億元級市場。
科技媒體「36氪」報導,為了捍衛健康,年輕人們開始把目光轉向家用醫療器材,血糖儀便是其一。
健康概念「武裝到牙齒」
徐維(化名)在朋友確診二型糖尿病後就患了「血糖恐懼症」,她發現自己有「三多一少」(吃得多 、喝水喝得多、尿得多)的症狀後跑去醫院測血糖,即便空腹血糖合規,她又擔心自己「喝點冷水」也長胖,是胰島素抵抗的結果。然而動不動就到醫院驗血太麻煩,她馬上在拼多多上買了一個動態血糖儀,貼在手臂上,隨時觀測血糖。
徐維並不是個例。根據中新經緯研究院發布的「618消費洞察報告(2024)」顯示,家庭診療儀器品類漲勢驚人,其中血糖儀的銷售額增長超過了40%。除了血糖儀,快速測溫的體溫計、血氧儀、血壓儀、康復理療儀等家庭診療器械也開始走俏。
29歲的魏星(化名)自從一次體檢數據異常後,便購入大量家用診療儀器,從電子測溫計、血糖儀、血氧儀、手腕式血壓計、簡易吸氧機都有,藥櫃裡還堆放著各種試劑盒子。而在魏星的朋友裡,像他一樣「武裝到牙齒」的年輕人不在少數。
對這些年輕人來說,按摩儀絕對是標配,還有人專攻「體寒難題」, 買了溫灸儀、艾灸儀、溫坐儀、砭石刮痧儀。想解決肥胖的人則買了號稱可以減肥、治療頸椎病的中頻理療儀、針灸儀。還有人擔心呼吸問題,在家買了個製氧機,或者口袋呼吸機。
靠家用醫療器材「續命」
前些年護膚品爆火時,年輕人熬最晚的夜,用最貴的護膚品。現在養生局占上風後,年輕人開始熬最晚的夜,買最多的家用醫療器材「續命」。
年輕人購買家用醫療器材的直接原因是「健康焦慮」。00後的唐詩喆(化名)說,「現在職場競爭如此激烈,動不動就可能面臨失業,沒辦法保持健康的生活作息,只能寄希望於醫療設備來監測,以便在出現異常時能早發現早治療」。
隨著年輕人對家用診療設備的需求和消費能力逐漸顯現,儀器製造商也積極迎合年輕人的口味,便攜、小型化是當前家用醫療設備最顯著的特點之一,也展現出了廣闊的市場前景。
據中商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2-2027年中國可穿戴醫療設備行業發展趨勢及投資風險預測報告」顯示,2023年中國可穿戴醫療設備市場規模為220.8億元。
智能化、多功能化、能健康管理則是目前家用醫療設備的另一個發展趨勢。
與銀髮族相比,年輕人對智能化產品的接受度更高,並且更注重持續性的健康監控,許多主打「智能」,能對年輕人進行周期性健康管理的家用診療設備在市場上脫穎而出。根據某電商平台的調查顯示,用戶在對家用診療器械進行搜索時,「智能」的搜索量同比增長70%。
在美觀、舒適和使用場景上,商家們也在進行創新,除運動狀態檢測等更適合年輕人使用場景的產品,還有些小商家針對年輕人時尚的特點,開發出了「周邊」,如推出了血糖儀貼紙。
然而,在家用醫療器材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可能帶來一些潛在的危害。其中操作不當是家用醫療器材最常見的風險之一。例如,血糖儀的準確性依賴於正確的採血和測試程序。如果手指消毒不徹底或血液採集不當,都可能導致測試結果的誤差,誤導患者對自身血糖水平的判斷;又或是按摩儀可能因使用不當造成二次傷害。
「這些都是看得見的風險,家用診療設備的水遠比大家想的深」,在家用診療設備從業多年的老陳總結說。
家用診療設備的生產門檻並不高,只要擁有生產、銷售資質,便能進行相關活動,而這些小廠生產能力及產品設計水平參差不齊,導致許多產品的質量、準確性及穩定程度並不能保證,尤其在長時間使用後,一些機器性能或許會下降。
此外,年輕人的主要購買管道是電商,為了確保銷量,有不少商家以治療噱頭,對部分醫療器械產品進行虛假宣傳。如製氧機,有商家打出「醫用」或「氧療」的概念來誤導消費者,然而,這些機器提供的氧濃度大多在93%以上,過度進行高純度「氧療」可能導致呼吸抑制、通氣量下降等問題。矯正鞋墊、脈衝儀,更是誇大宣傳的重災區。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