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頻道

* 拖拉類別可自訂排序
恢復預設 確定
設定
快訊

不需身分賺得快 走線按摩女1年能存20萬:賺夠就回去

無登機證卻能完成安檢 俄婦女自紐約偷渡巴黎

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 中國再添4處 總數達38項

陝西鳳堰梯田入選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取材自央視)
陝西鳳堰梯田入選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取材自央視)

中國是農業大國,因為地域及氣候的獨特性,造就了豐富和獨特的灌溉工程。如今再有四項工程入選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累計已達38項,其背後蘊含的治水智慧值得深入了解。而世界地質遺產地名錄也傳來好消息,三地涉及古生物學、地貌和地質領域也雀屏中選,獲國際認可。

澳洲雪梨召開的國際灌排委員會第75屆執行理事會日前傳來喜訊,2024年(第11批)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公布,中國有四項工程成功入選。

香港文匯報導,新增的四項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分別是新疆吐魯番坎兒井、徽州堨壩—婺源石堨(聯合申報)、陝西漢陰鳳堰梯田、重慶秀山巨豐堰。至此,中國的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已達38項。

★陝西鳳堰梯田 自流灌溉

在位於秦嶺腹地的陝西漢陰鳳凰山南麓,留存有一片距今已有250多年歷史的古梯田,這便是有著「天上雲梯」、「大地浮雕」美譽的鳳堰古梯田。

據考證,鳳堰古梯田引鳳凰山溪水自流灌溉,並對河水、泉水和局部小氣候形成的雨水加以利用,同時人們在梯田上開挖了許多溝渠與堰塘,連接起了眾多大大小小高低不同的梯田,讓每塊梯田都有灌溉水源,形成了一個完整的良性循環的水利灌溉系統。

陝西鳳堰梯田有著「天上雲梯」 美譽。(取材自微博)
陝西鳳堰梯田有著「天上雲梯」 美譽。(取材自微博)

漢陰鳳堰古梯田毗鄰漢江,面積約1.2萬畝,分布在漢江之北、鳳凰山南麓海拔約500至600米的區域。古梯田分鳳江、東河、堰坪梯田三部分,並根據自然地形、河流走向、灌溉水源分布情況,大致分成三個灌溉區,這也是目前秦巴山區發現認定面積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清代梯田。

「這片梯田的來源頗有傳奇色彩。」陝西高校歷史專家黨輝教授曾專程赴鳳堰梯田進行過專題調研,他指出,由於山大溝深、閉塞落後,這裡的古梯田在很長時間內都不被人所知。直至2009年中國第3次文物普查時,鳳堰梯田才真正走進大眾視野。

在鳳堰古梯田地域內有20餘個古民居群落、20餘處古寨堡以及多處古廟宇、古堰渠、古塘壩,其中堰、渠等水利灌溉工程有許多至今仍在使用。「清代時來自湖南、廣東等地的移民,不僅修築了梯田,同時還帶來了南方才有的水稻種子。高海拔、多濕潤的自然條件讓種子在此『安家』。」在黨輝看來,鳳堰古梯田改變了當地以種植玉米、土豆為主的耕作習慣,讓數輩人在自然的庇佑下安然度過數百年。如今,更是依然養育著附近六個村莊的近萬村民。

最近幾日,鳳堰梯田迎來繁忙的收割季。當地村民王先生難掩豐收的喜悅。今年僅他所在的漩渦鎮共種植水稻上萬畝,預計總產量將超4000餘噸。王先生說,古梯田就是老祖宗留下來的寶。

安徽黃山市徽州堨壩成功入選2024年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圖為西溪南鎮昌堨。  ...
安徽黃山市徽州堨壩成功入選2024年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圖為西溪南鎮昌堨。 (中新社)

★徽州婺源石堨 融合美學

徽州堨壩—婺源石堨(聯合申報)是從古徽州文化中傳承下來的砌石引水堰壩類型的水利工程。

古堨營造的優美水景觀與古村落、古建築、古街、古道、宗祠等遺址遺存融合一體,蘊含深厚的歷史文化價值和美學價值。堨,「現代漢語詞典」清晰釋義:一是堤壩,二是灌溉田地的水渠。這是古徽州文化傳承下來的名詞,在別處沒有該用法。

安徽黃山徽州區和江西婺源傳承了「堨」這種砌石引水堰壩類型的水利工程。徽州區的古堨大都修建在豐樂河等較大河流上,其規模更大,在當地被稱為堨壩。而婺源縣的古堨大都修建在小河溪流上,其規模較小,在當地被稱為石堨。

徽州全區現存有古堨壩500餘座,其中,500年以上古堨壩5座,建造時間最早的距今有1697年歷史。據「錢江志」記載,鮑南堨是新安江上有文字記載的最古老的水利灌溉工程。婺源縣現存石堨在壩長五米以上、水位上下高差0.8米以上的,共計2052座,其中100年以上的有1181座。古堨、古村落、古建築、古街、古道、宗祠等遺址遺存融合一體,蘊含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價值和美學價值。

灌溉一方豐饒,守衛四方安瀾。今年6月,黃山市黟縣宏村經歷暴雨,憑藉其科學的水系設計,村內設施及古民居狀況良好,受災並不嚴重。宏村相關負責人介紹,「村裡的排水系統,每個環節、每一部分都在發揮作用,形成進水、引水、滲水、蓄水、保水、利水、排水的完整體系。」

新疆坎兒井能適應極度乾旱氣候。(取材自央視)
新疆坎兒井能適應極度乾旱氣候。(取材自央視)

★新疆坎兒井 古地下運河

坎兒井是新疆各族勞動人民為適應極度乾旱和高蒸發量條件而創建的引出淺層地下水進行灌溉的古代水利工程,主要由豎井、暗渠、明渠和澇壩四部分構成。暗渠用於集水與輸水,素有「地下運河」的美譽。

現有考古研究證實,吐魯番坎兒井至少擁有600年以上的歷史。坎兒井主要是利用坡度高差進行引水、輸水,具有眾多優點:自流取水,不消耗動力;流量穩定,不受季節影響;隱藏於地下,水量蒸發損耗極小。這些優點體現了古代各族勞動人民在節水、蓄水、調水中的智慧。

據統計,全疆有2000多條坎兒井,總長5000公里以上。其中吐魯番有1200多條,哈密有500多條,木壘哈薩克自治縣等地也有分布。吐魯番盆地是坎兒井最多、最集中的地區,也是新疆坎兒井的起源地。從20世紀六、七十年代起,由於人口增加、耕地面積擴大、機電井大量使用等原因,吐魯番盆地地下水位不斷下降,坎兒井出水量逐年減少,數量不斷萎縮。

2003年,新疆坎兒井研究學會對吐魯番盆地坎兒井展開摸排,結果顯示,如果不加以保護,20年後,吐魯番盆地的坎兒井將全部乾涸。調查結果引起了國家和自治區高度重視,坎兒井保護工作被提上重要日程。

2003年,自治區水利廳完成了對全疆坎兒井的系統普查,首次為每條坎兒井建立了翔實「檔案」;2009年,中國首次大規模的坎兒井保護工程正式啟動;到2023年,經過連續七期維修加固工程,吐魯番有214條坎兒井重現粼粼清波,總長度達3491.74公里。 

巨豐堰是現存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大的古代水利工程。圖為巨豐堰渠首。(取材自封面新聞...
巨豐堰是現存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大的古代水利工程。圖為巨豐堰渠首。(取材自封面新聞)

★重慶巨豐堰 灌溉257年

一條河,兩道渠,形成了獨特的三層「立交形態」,這便是坐落於重慶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的巨豐堰,是現存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大的古代水利工程。秀山巨豐堰,始建於清乾隆32年(1767年),至今已灌溉超257年,為清朝「改土歸流」後應需而建的集防洪、灌溉、排沙等功能於一身的樞紐工程。

200多年間,巨豐堰歷經過十餘次修葺,不僅一直發揮灌溉功能,工程體系也不斷發展完善,總長23公里,灌溉面積可以達到12000畝。

重慶市水利局黨組成員、二級總監羅治洪表示,2022年,重慶遭遇特大乾旱,但正是由於巨豐古堰在設計上的優勢,保障了灌區土地秋糧豐收和次年的春耕春灌。當年秋,巨豐堰灌區內水稻種植的清溪場片區仍實現了650公斤的畝產,當地百姓取得了旱年豐收。

巨豐堰灌溉工程體系為有壩引水,共有巨豐、永豐、黃角三座攔河壩,渠道通過三座渡槽穿過平江河的兩條支流,灌溉範圍超過1.2萬畝。

秀山縣水利局黨組成員姚勇軍說明,巨豐堰與黃角堰在三拱橋立體交匯,渠—渠—河三層立交形成了高水高灌、低水低灌的特色灌溉模式,利用不同水源點灌溉不同高層的田地,克服了丘陵地區的海拔高差,確保了灌溉效益的最大化。

科研工作者在「烏海植物龐貝城」尋找化石。(新華社)
科研工作者在「烏海植物龐貝城」尋找化石。(新華社)

●全球第2批100個地質遺產地名錄 中國3地入選

近日,在南韓釜山召開的第37屆國際地質大會上,國際地質科學聯合會公布了全球第2批100個地質遺產地名錄,中國「植物龐貝城」烏達二疊紀植被化石產地、自貢大山鋪恐龍化石群遺址、桂林喀斯特三地入選,涉及古生物學、地貌和地質活動過程等領域。

北晚在線報導,地質遺產是忠實記錄地球46億年演化歷史的不可再生的珍貴資料,也是地質學家進行科學研究的基地。地質遺產地是擁有國際意義的地質遺跡或地質過程的關鍵區域,可作為全球對比標準,或在地球科學發展歷史中意義非凡的地點,代表該地質遺產地具有國際最高地學價值和研究水平,並得到有效保護。

★烏達二疊紀植被化石產地

在內蒙古烏海,有一處被傾瀉而下的火山灰保存的精美熱帶成煤沼澤森林。「這裡被譽為植物龐貝城,植物殘骸以相當完整的形態得以保存,包括了現代植被類群中除被子植物以外的各大類群。」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所長王軍介紹,這裡保存了地史時期熱帶雨林群落及其中不同生物之間相互作用的複雜細節,成為窺探晚古生代的地球生態窗口。

現在,科研人員對烏海「烏達二疊紀植被化石產地」的科研工作還在繼續,這裡已誕生最大面積的遠古森林實踐復原、最豐富的同期成煤植物群化石標本收藏、最古老的蘇鐵植物等五項世界之最。

自貢大山鋪恐龍化石群遺址入選全球第2批100個地質遺產地名錄。(取材自微博)
自貢大山鋪恐龍化石群遺址入選全球第2批100個地質遺產地名錄。(取材自微博)

★四川自貢大山鋪恐龍化石群遺址

四川自貢大山鋪恐龍化石群遺址厚度約180米的地層中,已發掘出200多具恐龍和其他脊椎類動物化石。自貢恐龍博物館館長曾小蕓表示,這裡有最為密集的中侏羅世恐龍化石,填補了恐龍進化史上的一些空白,並為從各方面研究恐龍及與其他脊椎類動物的關係提供了良好樣本。

桂林喀斯特入選全球第2批100個地質遺產地名錄。(新華社)
桂林喀斯特入選全球第2批100個地質遺產地名錄。(新華社)

★桂林喀斯特

廣西桂林擁有世界著名的喀斯特地貌,早在17世紀,明代著名地理學家、探險家徐霞客就探索了桂林岩溶的88個洞穴,並創造了「峰林」和「峰叢」兩個術語。中國地質調查局岩溶地質研究所副岩溶程師陳偉海介紹,桂林喀斯特是大陸型塔狀岩溶的典型代表,展示了峰林和峰叢岩溶形態的共存和相互作用,是全球岩溶研究的重要參考。

報導指出,根據評選要求,入選的地質遺產地必須具有明確的邊界,面積大小不限,但最能展示科學價值的地質現象必須在邊界之內。必須是該領域的全球最佳代表,具有全球對比意義,且進行了重要科學研究的全球參考,其科學價值必須通過發表在國際學術刊物上的研究成果得到體現。

2022年10月,國際地科聯曾公布全球第一批100個地質遺產地名錄,中國浙江長興「金釘子」地質剖面等七個地質遺跡入選。國際地科聯國際地質遺跡委員會副主席、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教授張建平表示,本次中國入選的三處地質遺產地,是中國地質遺跡的傑出代表,其科學價值和研究水準得到了國際學術界的一致認可,當前的保護狀況受到國際社會高度肯定。

恐龍 新疆 澳洲

上一則

馬斯克發AI肖像圖、化身悟空稱「莫名熟悉」 中國網友瘋狂點評

下一則

俄外長:不認為中國試圖強迫俄、烏達成和平協議

延伸閱讀

超人氣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