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製衣王國 去與留掀熱議
廣州康樂和鷺江兩個城中村聚集近2萬家服裝製衣、輔料廠,十多萬人在此吃住行,打造了珠三角製衣王國。如何在不破壞產業價值的前提下,拆除、更新老舊建築,升級城區硬體設施,地方須以更務實、包容的態度漸進推進,居民也該放棄「拆遷暴富」觀念,回歸理性。
康樂村和緊鄰的鷺江村,是廣州最知名的城中村,在這裡,早高峰的人潮不是湧向中央商務區(CBD),而是奔向村裡一個足球場改造的新招工廣場。製衣廠老闆拎著衣服,成百上千名製衣工排著隊,沒人討價還價,只看合不合適。
★康鷺片區 近2萬工廠
康樂村和鷺江村,合稱為康鷺片區,位於廣州市中心的海珠區。它有嶺南城中村的通病:建築雜亂,「握手樓」、「一線天」隨處可見,有人形容「這裡的陽光都是要收費的」。但其獨特之處在於,依託全國最大的紡織品交易市場中大布匹市場,此處已成為一個「製衣王國」—約1平方公里的地段,聚集了近2萬家的製衣工廠和檔口,吸引十幾萬外地打工者前來謀生。
康鷺片區西側和南側兩個地塊在7月下旬拆除後開建,意味著該城中村改造項目正式進入建設階段。過去兩年多,這個龐大的製衣產業的去與留,始終是當地熱議的焦點。
周蕙(化名)少女時期從湖北仙桃來到廣州做製衣工,30年過去,如今48歲的她和丈夫經營一家約300平方米的製衣廠。
近日,工廠對面的幾家檔口被清空,牆上寫著「拆」,但這並未影響周圍製衣廠的運轉。被問及是否擔心拆遷,周蕙起初很坦然:「政府讓我們搬就搬。」但她最後坦言:「我們離不開這裡。」
作為中國紡織工業的重鎮,廣州的服裝製造產業遍布白雲、番禺、海珠、增城等區。每個區域各有特色,比如番禺的女裝品質相對更高,是十三行等批發市場和跨境電商SHEIN的重要供貨源;增城區以其牛仔服裝生產而著稱;康鷺片區的核心競爭力在於,它將製衣速度推向了極致。
當地服裝從業者描述,假如某條新聞中出現一款裙子引發了熱議,一天後,它便會出現在市面上,而且幾乎可以肯定的是,它出自康鷺片區的製衣廠。
康鷺片區服裝從業者大多數來自湖北,因此,康鷺也被稱作「湖北村」。廣東省湖北商會服飾時尚產業協會會長梁富斌介紹,一個檔口找一家製衣廠做1萬件訂單,正常流程是要約工廠檔期、交貨需一個月,但在康鷺片區,時間能被壓縮在十天以內。康鷺的製衣廠主打快時尚女裝,訂單主要源自幾公里外的沙河、十三行等批發市場。
近年來,檔口不願意承擔庫存風險,單個訂單數量從幾萬件縮減至幾十件或幾百件,傾向於先小批量生產不同款式,觀望市場反饋,如有款式受歡迎,再快速返單,實現利潤最大化,這被稱作「小單快返」模式。因訂單急,製衣廠也能從檔口獲得更高的報價。
近兩年,周蕙經常接到來自抖音直播間的訂單,數量從幾百件到上千件不等,一些訂單只給一天左右時間生產,以滿足平台48小時發貨規定。
周蕙說,通常在直播尚未結束時,客戶就已經開始對接村裡的製版檔口,並在中大布匹市場訂購了布料。她接到通知後,版型紙樣電子版、面輔料能在一小時內送達。早上,周蕙在招工廣場迅速招到製衣工,從早上9點開始工作,到晚上11點多,衣服便縫製完成。接著,周蕙會迅速在街上招募尾部工人,負責剪線頭、熨燙、掛吊牌和打包。天亮之前,所有衣服完工並發貨。
康鷺片區的「小單快返」模式,依託於一街之隔的中大布匹市場,以及由此形成的完整製衣產業鏈。製造一件衣服至少需要十個環節:從細小的鈕扣、拉鏈到布料印花等,都能在城中村找到對應的加工廠。周蕙製衣廠樓下,分布著鈕扣定製、面料預縮水、專機配件等檔口。
效率是這裡至高無上的法則。電動自行車是連接製衣廠和上游供應鏈最重要的交通工具,每天下午5點,布料發貨的小高峰到來,只有電動車能在狹窄曲折的巷道中靈活穿梭,確保原材料在半小時內送達各個製衣廠。
★極致效率 24小時生產
在廣州,只有康鷺片區的製衣廠24小時不間斷生產。多位製衣從業者說,在白雲、番禺等區域,縫製工人只上白班,但康鷺縫製工人的下班時間通常是晚上11點30分。即便在凌晨兩、三點,街頭仍有不少年紀較大的女工,在等候承接一些加急的服裝收尾工作,旺季一小時能賺到25元人民幣(約3.5美元)至30元。
今年4月,一位年輕的日結工,從早上6點工作到深夜12點,18個小時掙了2033元,創造了紀錄,被網友稱為「日結大神」。
日結工通常要獨立完成一件衣服的製作。想掙更多的錢,工作時間就要更長,「手也必須快」。當地一名從業者介紹:「舉個例子,康鷺這邊18個人的工作效率,可以比得上白雲區大約40個工人。」
正是由於對效率的極致追求,無論是製衣廠老闆還是日結工,都必須住在村裡。阿輝(化名)租住的房間僅七、八平方米,只能放下一張床,還有一個小小的衛生間,月租800多元,生活用電按工業標準1.5元/度收費。
目前,康鷺片區已是一個自給自足的「微縮世界」:超市、菜市場、餐館、推拿按摩店、理髮店乃至彩票店一應俱全。人們甚至無須踏出該區域,就能實現所有日常需求,居住、生活、工作在城中村「一站式」被解決了。
★大拆大建 恐破壞產業
海珠區政府提供的資料顯示,該片區戶籍人口共6664人,但人口密度高達11.96萬人/平方公里。許多製衣廠、輔料廠散布在村民自建的獨棟住宅或集體物業內。在企業分布密集的一些地區,一棟五、六層的住宅樓,除了一層是商鋪,樓上可能隱藏著十多家製衣廠。一些廠子白天用於生產,晚上用於員工住宿。
2022年10月,康鷺片區成為當時廣州新冠疫情「暴風眼」,促使該地區討論多年的城中村改造計畫的快速推進。今年3月,中國城市規畫設計研究院前院長李曉江專門調研了康鷺片區。在他看來,其產權關係決定了政府過去很少干預和投入,城中村的確存在很大的安全隱患。
但李曉江對康鷺片區的製衣產業搬遷和改造的態度更為謹慎。他認為,因為康鷺片區是產業鏈條的某一環節,當地要考慮這一環節有沒有合理的替代。如果不是當地核心產業,可以考慮放棄。但廣州的服裝業是千年商都的必然產物,是廣州之於全國乃至國際有重要影響的重要產業,包括周邊製衣村在內的中大布匹市場,則是廣州服裝業的中樞和後台,「只要它有價值,就不要輕舉妄動」。
「無論從產業,還是生產生活方式來看,康鷺片區城中村都需要升級,但改造應該是有機和漸進的。」在李曉江看來,與其大精力思考拆建難題,地方政府不如反過來包容城中村的發展,思考盡可能排除潛在風險。
李曉江擔心,在當前的發展階段,服裝製造業是一個由「非正規」元素支撐的產業體系,還沒有強大到可以跟科技產業、工業製造業去競爭,大拆大建會破壞一個產業,導致大批從業者被迫離開。
●補償標準改變 城中村改造不再拆遷暴富
改造成本超300億元的海珠區康鷺片區被稱為「廣州最貴舊改」,早在2011年就由村民代表投票決定,直到2023年,專案進程被摁下加速鍵:當年年底項目首拆,今年7月24日正式破土動工。
廣州巨無霸城中村改造自2009年開始,經歷十餘年城市更新,廣東省城鄉規畫院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李宇嘉直言,資金平穩、歷史遺留問題較少的城中村改造項目,大多已在前期推進,剩下的「基本是難啃的硬骨頭」。
康樂橋是康樂村的地標之一,沿著橋向西的一條窄路,畫分了兩個迥異的空間。南側一大片被圍欄隔離的空地內,推土機正在施工。另一側,樓房上掛著「告別窄巷握手樓」的拆遷橫幅,製衣村的矮房連成一片,日常運作並未受到干擾。
江浩是廣州市現代城市更新產業發展中心的創始院長,與團隊參與策畫康鷺片區城市更新單元規畫。他坦言,與以往的標準相比,當前的拆遷補償標準發生顯著變化,這將是康鷺片區改造項目推進的新挑戰。
據康鷺片區舊改項目拆遷安置補償方案徵詢意見稿,如果房屋有權屬證,本地村民按證載建築面積或者3.5層補償,非本地村民最多補償280平方米複建房,超出部分,40%的面積補償有產權的公寓,60%只按1500元/平方米進行貨幣補償。2010年之前建的無權屬證房屋,給村民補償3.5層,非村民則拿到無產權、有40年使用權且建築面積不超過280平方米的公寓。
一些當地村民和非村民對方案並不滿意。一位非村民算了筆帳:其證載建築面積656平方米,按標準能回遷280平方米住宅,150平方米公寓及約34萬元的貨幣補償。如果棄產貨幣補償到周邊購房,他拿到的470多萬元的補償款,僅能支付三、四成的首付。
一位改造專案負責人坦言,「想通過城中村改造一夜暴富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目前正在開建的兩個地塊,是拆遷阻力更小的村集體物業,正在推進的第一期改造地塊共有九個,包括八個複建地塊和一個融資地塊。康鷺片區改造共畫分為59個單元地塊,其中49個複建地塊,十個融資地塊,將按照「先複建後融資,先集體後私宅」的原則,分為四期滾動實施,拆除一片、建設一片,建成一片、騰挪一片。
2023年以來,中國多次推進超大特大城市城中村改造,除了出台改造專項規畫外,更強調政府主導,鼓勵國企參與,逐步走向「依法徵收、淨地出讓」模式,並與產業轉型升級相結合。今年5月1日施行的「廣州市城中村改造條例」,更是中國首部專門針對城中村改造的地方性法規。
但在中國城市規畫設計研究院原院長李曉江看來,在上一輪的城中村改造中,拆遷補償機制能推進,前提是彼時房地產有足夠的市場需求。村民拿到高額拆遷補償,地產商即便花費重金,但能拆一建二建三,政府也能賺取土地財政。現在的問題是,房地產正處於深度調整周期,「拆完了,誰來接盤,誰來建」?
在江浩看來,和上一輪城中村改造相比,拆遷補償標準降低,是回歸理性的做法。多位接觸該專案的專家提到,村民拆遷補償預期的下調需要時間,很難單靠政府推動,而是需要市場教育,真實地感知到房價在下跌。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