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頻道

* 拖拉類別可自訂排序
恢復預設 確定
設定
快訊

台副總統蕭美琴住處樓下維安虛驚 警開3槍逮1嫌

路透最新全國民調出爐 川普經濟議題優勢縮小

蠟瓶糖之亂 吃進流行也吃掉健康

沃爾瑪販售的Nik-L-Nip。(取材自Walmart官網)
沃爾瑪販售的Nik-L-Nip。(取材自Walmart官網)

中國年輕人追求「性價比」又有了新玩法,一種是跟隨視頻追求色彩鮮豔的「多糖」,另一種則是拒絕過度社交打擾的「零糖」。在苦悶的年代,這可能是盲目的錯亂,也或許是「發瘋」之前的恐怖平衡。

中國年輕人和學童近來流行起吃「蠟瓶糖」,這種糖用蠟包裹糖漿,吃法是嚼外層的蠟並吃或喝裡面的糖漿,獨特食用體驗、療癒感和便宜的價格,加上視頻的推播,激發了他們的好奇心和購買欲,迅速成為新寵。但由於在中國販賣的蠟瓶糖沒有正規包裝,製作使用的蠟種類也不明,恐有致癌風險,因此包括官媒在內的許多中國媒體都相繼呼籲民眾不要食用。

據聯合新聞網「轉角24小時」報導,「蠟瓶糖」最早可追溯到20世紀初期的美國,名稱是Nik-L-Nip,由於經常被做成瓶子形狀,因此暱稱「蠟瓶」(Wax Bottles)。約在2019、2020年左右,這股風潮也吹到亞洲,許多南韓與中國的直播主開始吃播蠟瓶糖,進而透過抖音、YouTube等平台流行。

蠟瓶糖在中國爆紅,網路平台上有大量吃播影片。(TikTok視頻截圖)
蠟瓶糖在中國爆紅,網路平台上有大量吃播影片。(TikTok視頻截圖)
吃蠟瓶糖的吃播,直播主除介紹口味,也提醒觀眾「蠟不能吞下去」,不停大聲咀嚼之後就...
吃蠟瓶糖的吃播,直播主除介紹口味,也提醒觀眾「蠟不能吞下去」,不停大聲咀嚼之後就從口中將蠟取出。 (取材自微博)

據極目新聞,蠟瓶糖迅速成為網紅食品,在於其精準地捕捉了年輕世代的消費心理。色彩鮮艷、造型可愛的外觀,加上「嚼一嚼、吸一吸、吐出來」的獨特食用體驗,直播間裡的賣力推銷,也推高這類新產品的銷量和人氣。

沒標成分也沒生產商

微博等社群平台上有吃過的網民分享經驗,有人給予正面評價,但較多評論是認為相當難吃,「像在吃蠟燭或塑膠」。

目前市面上售賣的蠟瓶糖配料主要為水、麥芽糖漿、白砂糖、食品添加劑(食品級蜂蠟、甜蜜素、山梨酸鉀等)、食用香料。貝殼財經報導,一些手工作坊還推出了數十種口味的蠟瓶糖,如提拉米蘇、鹹蛋黃、焦糖鮮奶等。在一家小紅書店鋪,中號蠟瓶糖價格為4元/個,大號價格為10.9元/個,也有販賣製作蠟瓶糖的模具,自己嘗試動手做蠟瓶糖的網民也不少。

夜市裡很多商家販售蠟瓶糖。(取材自新華每日電訊)
夜市裡很多商家販售蠟瓶糖。(取材自新華每日電訊)

不過在中國網路上販售的蠟瓶糖,大多沒有正規包裝、沒有標示生產商、沒有明確的成分標示,僅寫著食用蜂蠟和色素,亦無食品生產許可證編號、產品代號等。據聯合新聞網「轉角24小時」報導,8月9日,山東省青島市委機關報「青島日報」就質疑蠟瓶糖的食品安全問題。

青島日報報導指出,蠟瓶糖的網店月銷量高達4萬件,且在小紅書和抖音等社群平台上的美食分享帳號宛如流量密碼,流量效應讓更多網紅趨之若鶩地拍吃蠟瓶糖的視頻。但青島大學附設醫院營養科主任醫師韓磊質疑,標示不清的蠟瓶糖存在以工業蠟代替蜂蠟的可能性,工業蠟中可能含重金屬等有害物質,易在咀嚼過程中隨唾液進入人體,呼籲不要盲目跟風食用。

官媒疾呼別吃也別買

到9月12日,中國官媒「人民日報」也注意到了蠟瓶糖熱潮,直接以標題「不要買!不要吃!這款網紅零食或含致癌物」報導呼籲民眾不要食用,報導內容同樣直指蠟瓶糖標示不明,對蠟瓶糖的安全性發出質疑。並引述有中國民眾將蠟瓶糖送去實驗室檢測,發現成分裡根本沒有蜂蠟,反而還有致癌物多環芳香烴。

蠟瓶糖的風潮究竟從何而來?在網路上追溯發現,中國並不是第一個開始流行吃蠟瓶糖的東亞國家,最遲在2019年、2020年已經有許多南韓的吃播視頻在吃著這種用蠟包裹糖漿、做出多種造型、顏色鮮豔的「糖」。

色彩鮮艷的蠟瓶糖在網路上爆紅。(取材自微博)
色彩鮮艷的蠟瓶糖在網路上爆紅。(取材自微博)

這類視頻標註Mukbang ASMR,Mukbang是韓語「吃播」的發音拼音,ASMR是Autonomous Sensory Meridian Response的縮寫,意思是「自發性知覺神經反應」,網路常見說法是「顱內高潮」。標註ASMR的視頻會有一些特定的聲音,使觀眾聽了情緒放鬆、感覺舒服。很多南韓吃播視頻將Mukbang ASMR兩個詞加在一起,表達用吃東西的聲音使觀眾放鬆療癒,像是吃蠟瓶糖的視頻,就充滿吃糖的人口中大聲咀嚼蠟的聲音。

有些視頻則寫著這種糖果名稱是Nik-L-Nip,而這才是這種糖果的「正式名字」。Nik-L-Nip早在20世紀初期就出現在美國,因經常被做成瓶子形狀暱稱「蠟瓶」,蠟瓶顏色有橘色、櫻桃紅、黃色、綠色、藍色等等,口味是各式水果味道。

發明百年食安是問號

Nik-L-Nip的名字由來,是組合了Nik和Nip兩個單字,Nik的意思是鎳幣(nickel),因這種糖果最早面世時的售價就是5分美元,即一個鎳幣的面額。Nip則有兩種說法,一種是蠟瓶外型酷似常見的烈酒迷你瓶,在美國部分地區這種迷你瓶被稱為nips;另一種說法是吃這種糖時要先咬掉外層的蠟、喝裡面的糖漿,像用牙齒開瓶的動作,因此用Nip指代咬(bite)的舉動。

在美國同樣也有嘗試吃Nik-L-Nip的視頻,試吃者嘗試之後表示嚼起來的感覺像是...
在美國同樣也有嘗試吃Nik-L-Nip的視頻,試吃者嘗試之後表示嚼起來的感覺像是塑膠。(YouTube視頻截圖)

至今在美國大型連鎖超市沃爾瑪和購物平台Amazon仍可以買到Nik-L-Nip,沃爾瑪網站頁面上有Nik-L-Nip成分的詳細標示,外層的蠟並沒有號稱是蜂蠟,而是寫著精製蠟(Refined Wax),並在產品描述介紹外層的蠟可像口香糖一樣咀嚼。

Nik-L-Nip在被發明後的100多年,如今在中國各處可見販賣,由於其成分標示不明,尤其是外層的蠟究竟是否真的是蜂蠟、或其實是不可食用的工業蠟,這一點屢遭質疑,食品安全恐怕仍得打上大大的問號。

年輕人為生活減負 零糖社交正夯

有人好奇想吃蠟瓶糖,有人則在精神上「拒糖」。近來在中國網路和社群平台,光微博上,與「零糖社交」相關的話題閱讀量突破千萬。不少追求邊界感的年輕人表示,不僅為健康要減少攝取糖分,自己也愛上「零糖社交」,為身體、精神乃至生活減負。「零糖社交」已然成為中國年輕人「找自己」的新趨勢。

都說飲食要控糖,現在連社交也零糖了。近期,年輕人開始流行這種很淡的社交——零糖社交,點到為止,互不干涉。據瀟湘晨報報導,在社交關係中保持自身獨立性,給予雙方自由空間,不過多依賴他人的情緒價值,即為「零糖社交」。

不內耗 斷開精裝朋友圈

在相關話題的評論區裡,不少網民認為,「零糖社交」能建立起更健康、平等的人際關係,把太多無意義的添加都清理掉,為身體、精神乃至生活減負,「交情再好,也要學會留白!」「君子之交淡如水」。

近日,一名來自河南的博主「cool寶吃不飽」就在社交平台上引用了一張配圖分享自己的友情觀:「因為我真的是一個不善和別人保持聯絡的人,對我來說,大多的社交是很辛苦的,但是對於我喜歡的人,我就會一直把他當成好朋友,不管我和不和他聯絡,我雖然不會天天黏著你,但是不影響你在我心裡很珍貴,我不會違背本能去刻意迎合,裝成一個的『濃人』。」

「零糖社交」的網民分享內容。(小紅書截圖)
「零糖社交」的網民分享內容。(小紅書截圖)

「簡直一模一樣!」在評論區,不少年輕人紛紛共情,表示已經愛上「零糖社交」,一名安徽的女網友連連認同,她感嘆長時間密切地維持一段關係真的好累,自己平時和朋友相處的方式,就是各過各的,隔一段時間再相約見面,彼此交流近況。

踏入27歲的安迪,在社交平台記錄下自己開啟「零糖社交」的第一步:不內耗,以真正的「我」開始獨自的生活。安迪主動斷掉虛假的「社交繁榮」,不再追求「精裝的朋友圈」,而是把更多的時間用在發掘新的興趣愛好上,會一個人逛各類市場,發現生活裡簡單的快樂。

25歲的「iamss」正經歷考研,自今年1月開始,「iamss」就把朋友圈關閉,和身邊的人關係都變得淡淡的。以往的「iamss」喜歡社交,但現在固定聊天對象除了家人,就只剩下一兩個中學時期的朋友。「iamss」認為,享受獨自努力的過程也同等重要:你覺得開心的事情,別人不一定真的為你開心,你難過時,別人也不一定會和你共情。「所以過好自己的生活才是最重要的!」

從為他人走向為自己

報導指出,傳統的社交模式往往強調群體意識,而「零糖社交」恰恰相反,大家根據個人興趣和需求去選擇社交對象,而不是被社交捆綁,「人與人之間需要空間和分寸感」,從「為他人」走向「為自我」。

據Just So Soul研究院在2024年初發布的「2024年社交趨勢洞察報告」顯示,當代年輕人平均2個知心好友,在面對「和朋友相處的最理想狀態」這一問題時,有54%的年輕人選擇「經常聯繫,但也有自己的獨處空間」,這一比率遠高於選擇「每天都可以黏在一起的」12.6%。

同時,數據也顯示,當代年輕人每人平均2個好友,24%的年輕人表示自己是一個獨行俠,沒有可以無話不談的朋友,從時長來看,平均每周相處8.25個小時,北上廣深的年輕人與朋友相處時間最少。

愈來愈多的年輕人,用主動追尋自我的方式,詮釋了「零糖」除去是一種生活方式,也可以是一種社交方式。而不管是哪種選擇,都取決於個人偏好,抓住自身確定性,遵從內心,就是最適合自己的。

網民曬出自己正實踐「零糖社交」的一隅:一杯咖啡,一份餅乾,一本書。(取材自微博)
網民曬出自己正實踐「零糖社交」的一隅:一杯咖啡,一份餅乾,一本書。(取材自微博)

大象新聞在評論「零糖社交」時指出,有人問,零糖社交算不算是一種「偽友情」?只顧著滿足自己,卻不注重關係的維繫。事實上並非如此,相比於社交,這屆年輕人更喜歡獨處。零糖,是一種社交自由。當代年輕人表面上「發瘋」,精神狀態一直在更新,想要無負擔地交朋友,並不奇怪。

能發微信就不打電話

在一項由光明日報在「青年說」發起的網上調查中,參與投票的2532名網友,97%的參與者存在迴避甚至恐懼社交的現象。

面對嘈雜的信息生活,社交的邊界正在泛化,以前下班等於失聯,現在沒人能放下手機。面對領導的呼喚、好友的閒聊邀請、家長裡短的瑣碎……24小時的互聯網,手機屏幕上小紅點的不停召喚,每一項都需要應對,已經不再是簡單的交流。

這屆年輕人整頓完職場,也想對社交關係簡化,便出現了「搭子」、「零糖」這樣的輕社交。他們一邊秉持著「能發微信就別打電話,能打字就別發語音」的社交禮儀,建立起以自我為中心的淺層關係,有邊界感又不會過度分享,和朋友交流起來剛剛好。

評論指出,不是社交搞不起,而是零糖更有性價比。放棄精神內耗,有事直接「發瘋」,拒絕社交打擾,是年輕人對社交疲勞的反擊。

上一則

台國安局稱「認同中華文化是統戰」 國台辦痛批:數典忘祖

下一則

國台辦:兩岸民眾坐著高鐵過海峽的夢想將會實現

超人氣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