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頻道

* 拖拉類別可自訂排序
恢復預設 確定
設定
快訊

馬斯克為何和川普氣味相投?社會學者:陽剛危機

2020年未投票的決戰州選民 今年動向如何?

喝酒、聽講座… 上海、北京「學術酒吧」成年輕人文化沙龍

學術酒吧成為許多已進入職場的年輕人獲取新知的場所。(取材自微博)
學術酒吧成為許多已進入職場的年輕人獲取新知的場所。(取材自微博)

古人蘭亭集會曲水流觴,飲酒作詩、暢敘幽情,西方亦有沙龍供文人、藝術家交流,進而推動啟蒙運動。現今中國正流行學術酒吧,在不同時空背景下,同樣碰撞出文化與思想的火花。

上海的小紅書學術酒吧。(取材自微博)
上海的小紅書學術酒吧。(取材自微博)

學者專家台上開講,聽眾在底下聽得入迷,這樣的場景在學校講堂、咖啡廳或書店出現不稀奇,當地點換成酒吧,學術研討多了股鬆弛感,產生奇妙的化學反應。這就是在上海、北京等大城市流行的「學術酒吧」。

央視新聞報導,學術酒吧的主講人多是人文社科領域的博士或青年學者,與大家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台下聽眾多為大學生或已入職場的年輕人。在酒吧這個令人放鬆的環境中,大家學習知識,也彼此交流。

張家寧是北京一個學術酒吧活動的組織者,學術酒吧興起時,恰逢他研究生畢業。這種形式對他來說既新鮮又熟悉,在學時,他喜歡參加學校的讀書會討論,會上如果沒討論盡興,就拉上朋友到酒吧繼續聊,這與學術酒吧的形式不謀而合。正好他自己也認識不少博士和青年學者朋友可以做分享,於是張家寧和幾個朋友組成一個臨時小團隊,與其他酒吧合作來舉辦活動。

優質有深度 聽眾坐滿

張家寧記得,他們辦的第一期活動請來一名北京大學哲學系和牛津大學聯合培養的博士,談論「不自制」的本質和因果機制。原本擔心沒人參加,沒想到最後來了6、70人,不僅坐滿了酒吧,連社交媒體上500人的群也滿了。

從那以後,他們保持著每周至少一期活動的頻次,至今已舉辦了18期。還有不少人找上他,希望能夠在學術酒吧活動中進行分享,張家寧直言,「每天都在拒絕」。

對張家寧來說,他希望學術酒吧的分享內容是優質而有深度的,而不是把老生常談的東西再講一遍。所以他要求主講人起碼是名校博士,且對自己的研究內容有足夠的熱愛和深入的了解。

報導指出,文科背景的張家寧堅信,人文社科是關於世界、人生和社會的思考,價值和意義就在於讓更多人知道。讀研究生的時候,老師告訴他,如果能把正在做的研究,用簡單的話語跟爸媽講清楚,才是成功的。這段話影響著他,因此,「深入淺出」是張家寧對活動的要求。

在酒吧裡聽講座多了股鬆弛感。(取材自微博)
在酒吧裡聽講座多了股鬆弛感。(取材自微博)

選題要有趣 貼近生活

在具體選題上,他要求必須夠有趣,且與大家的生活貼近,於是清華大學歷史系博士分享了「從攝影救國到自拍打卡——近代中國西北旅行攝影的文化變遷與現代反思」,從大家再熟悉不過的自拍打卡切入,透過歷史的影像與影像的歷史觀察近代中國;「黑神話:悟空」爆火後,他們邀請「西遊記」研究學者分享「取經路上的現代回響:『西遊記』的精神底色與文化符號」。

在高質量的內容之外,張家寧還追求高質量的討論。在網路占據大家愈來愈多生活空間和時間的當下,他認為這種面對面的交流格外寶貴。他希望在學術酒吧內不管是主講人和觀眾之間,還是觀眾之間,都能夠以更加平等、輕鬆、自在的姿態去面對面交流。「讓我們把手機放到一邊,參與到討論之中。」他相信,這樣的討論和交流,即使是在陌生人之間,也能帶來極大的滿足感。

報導說,2個小時的活動,張家寧通常會留1小時用於主講人分享,之後1小時用於觀眾討論。他們將每場活動人數控制在50人左右,每期都供不應求,不斷有人詢問是否能夠加票,但張家寧認為不能再多了,不然可能會失去討論的氛圍。

為了促進討論,作為主持人的張家寧會圍繞當期話題提前閱讀大量資料,準備問題「拋磚引玉」,激發更多的提問和討論。此外,他還想過嘗試一些新形式來促進大家討論,比如,設置讓臨近觀眾討論的環節等。

然而,學術酒吧的經營並不容易,找酒吧談合作、確定選題、與主講人溝通、設計物料、新媒體宣傳……,每周一場的活動,占據了張家寧和團隊成員的許多精力,大家大多有其他工作,利用工作後的時間投入活動組織。每場活動的門票收入,去掉各種費用,只能剩下幾百塊錢,大家都是在「為愛發電」。

「雖然沒有掙到錢,但很有成就感。」張家寧說,這麼多人願意參加我們的活動,活動受到愈來愈多關注,這些持續的正反饋讓他們更有動力和激情。

學術酒吧吸引不少大學生和剛畢業的年輕人參與。(取材自央視新聞)
學術酒吧吸引不少大學生和剛畢業的年輕人參與。(取材自央視新聞)

掙不到多少錢 用愛發電

張家寧選擇在不斷嘗試中延展更多可能,最近兩期,他們請到了更為知名的教授學者,也開始有一些企業合作。同時,他也保持著一份清醒,「學術酒吧目前還在熱度上,當熱度退去,經過時間沉澱,仍然有人願意參與,才能證明它確實是一件有價值、值得做的事。」

張家寧也注意到網路上圍繞學術酒吧的種種爭議。在他看來,一部分原因是學術酒吧這個現象是自發生長起來的,這個詞是網友總結的。不僅網友和觀眾,不同學術酒吧活動組織者對這個概念的理解都不一樣,彼此之間可能也不認可,但大家共同參與,不斷拓展著這個概念的內涵和外延。

張家寧堅持他們正在做的,用年輕人的方式來辦文化沙龍,給大家提供一個交流空間,進行高質量內容的分享,讓大家有所收獲。

酒吧內的非正式學術討論,激盪參與者的思考。(取材自央視新聞)
酒吧內的非正式學術討論,激盪參與者的思考。(取材自央視新聞)

學術酒吧的誕生讓許多人走出「學術小房間」,增加與他人交流。(取材自央視新聞)
學術酒吧的誕生讓許多人走出「學術小房間」,增加與他人交流。(取材自央視新聞)

與專業人士面對面 學術不再高高在上

陸子奇是哈佛大學經濟系博士,不久前成為國內一所大學經濟學院的老師,除此之外,他更是學術酒吧的講者。

陸子奇觀察到,不少學術酒吧的組織者本身就是某個領域的研究者,舉辦活動之初,大多是通過人際網路邀請自己的朋友和老師擔當嘉賓。而對他來說,參加學術酒吧,不僅是給朋友捧場,也有自己的需求和期待。

作為一名青年學者,陸子奇對自己的研究有極大熱情,「如果有平台能把自己的知識分享給別人,就像好不容易做了一盤好吃的菜,拿給更多人品嘗會覺得很高興。」以往這樣的分享主要通過互聯網,或者以人際網路組織起來的線上小型分享會,像學術酒吧這樣線下面向大眾的活動,十分難得。

小紅書學術酒吧很受歡迎。(取材自微博)
小紅書學術酒吧很受歡迎。(取材自微博)

學者 走出學術小房間

對陸子奇來說,參加學術酒吧活動也是走出「學術小房間」的一種方式。

在討論時,觀眾會提出許多問題,如「世界上是否存在純粹的好人?」「利他行為是否出於利己目的?」在陸子奇看來,這些提問很有價值,他藉此得知普通人關心的是什麼,也讓他意識到自己此前研究忽略的一些問題。

報導指出,在學術酒吧進行分享,對陸子奇來說是一種全新的體驗。在學校,他是老師,在這裡,他只是一個對學術感興趣的人,這讓他更加放鬆,可以更多分享個人想法,還可以開開玩笑。

他和觀眾的關係也不是指導與被指導者,而是平等對話的朋友,這讓現場氛圍和互動方式都更加不同。在一次活動中,有觀眾舉手打斷他,提出了一個非常尖銳的問題,這在學校講座等嚴肅場合可能不會出現。

對於網路上關於學術酒吧的質疑,陸子奇也有自己的看法。有網友說參加這類活動的人是在通過賣弄學術獲得優越感,陸子奇認為,分享自己經過紮實研究得來的知識確實會給自己帶來成就感,但重點不在於此,而在於是否能夠真正幫助到大家。

他認為,目前,學術酒吧作為一種新興形式,供給還不多,但如果持續下去並且效果很好,相信未來這樣的交流空間會愈來愈多,不僅限於酒吧,會延展到更多空間,成為一種流行的生活方式。他也希望它能發展成這樣一個平台——不僅限於學術人士,各行各業的專業人士都能來分享知識。

隨著「黑神話:悟空」暴紅,學術酒吧也邀請「西遊記」研究學者開講。(取材自央視新聞...
隨著「黑神話:悟空」暴紅,學術酒吧也邀請「西遊記」研究學者開講。(取材自央視新聞)

行業 專業知識樂分享

對聽眾來說,學術酒吧也是讓自己充電的好去處。報導提到,從事XR(延展實境)相關工作的小步是理論物理碩士,他希望能透過這類活動跳出信息繭房。小步說,「在網上刷到的內容都是被算法訓練過的,全關了算法又沒有什麼想刷的欲望,很難找到自己之前沒關注過但其實會感興趣的內容。」學術酒吧隨機的主題給了他新鮮的選擇。

幾次活動下來,小步覺得活動一定程度上滿足了他的主要需求,話題具有啟發性。每一次參加活動,小步都會盡量搶到一個提問的機會,在他看來,與專業研究人士深入的面對面溝通,才是觸發靈感最好的方式。

參加這場活動的悠悠也有同感。悠悠剛在海外獲得教育學碩士學位,離開學校後,她想和他人保持交流,促進自己思考,讓自己保持活力。在第一次參加活動後,她覺得主講人確實啟發了自己對一些問題的思考,但她還想進一步討論問題的解決途徑。「主講人講了什麼是哲學的生活,但我還想追問,哲學生活的動力到底是什麼?」

雖然對於接受過專業學術訓練的悠悠來說,講座分享的內容還不夠深入,但在被問到是否還會參加學術酒吧活動時,悠悠果斷回答,「會!某種意義上它能夠促進我的思考,離開學校後我需要找到一些錨點。」

已經進入職場十餘年的小路是一名社會學碩士,來參加學術酒吧活動,除了體驗新鮮事物,也是因為她想讓自己保持持續充電成長的狀態。

在小路看來,在一個小酒館裡討論哲學話題,這樣的氛圍很好。「學術不再是高高在上、正襟危坐,可以很接地氣,可以去指引生活、融入生活。」當坐在前排的小路回頭時,看到的都是年輕的面孔,她可以感受到,大家眼中流露出的濃烈的求知欲望。

學術酒吧活動中,一名觀眾在認真記筆記。(取材自央視新聞)
學術酒吧活動中,一名觀眾在認真記筆記。(取材自央視新聞)

青年 流露濃濃求知欲

在小路看來,學術酒吧是一個很好的開端和起步。就像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所說的,隨著社會的發展,公眾受教育程度的提高,愈來愈多人開始追求對認知需要、審美需要的滿足,更多人願意在業餘拿出時間,進行知識上的充電、學識上的滋養。「也許當下的學術酒吧活動還有一些方面有待提高,但作為一種新興事物,它必然要經歷一段時間醞釀,未來也許會展開更多可能。」

學術酒吧成為新一代文化沙龍。(取材自央視新聞)
學術酒吧成為新一代文化沙龍。(取材自央視新聞)

咖啡 哈佛大學 書店

上一則

遭禁言3個月後 前環時老總胡錫進在微博發文了

下一則

小狗為主人守墓2年不離不棄 網淚崩:中國版「忠犬八公」

延伸閱讀

超人氣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