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急轉直下只怪習近平?克魯曼:政策癱瘓有深層遠因
有關中國的評論急遽轉變,從崛起之勢銳不可當的強權,變成落難無助的巨人。許多人歸咎於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行事令人捉摸不定,但200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曼覺得,習近平因個人局限未能充分解決問題,固然是因素之一,但中國現在發作的經濟病症已醞釀多時,也反映出中共內部意識形態偏見導致的政策癱瘓。
經濟成長減速慢行的背後因素
克魯曼在紐約時報專欄指出,自1978年鄧小平掌權並推動市場導向改革後,有30年的時間,中國經濟成長突飛猛進,實質國內生產毛額(GDP)成長超過七倍。持平而論,中國從科技落後國的出發點,借助於海外已發展的技術,加上融合速度超快,因此能夠急起直追。但2000年代末以來,中國成長動能大幅流失,據國際貨幣基金(IMF)估計,2008年以來,中國的全要素生產率(TFP)—衡量資源利用效率的指標—已降到之前十年水準的一半。儘管應對這類估計數值存疑,但近年來科技進展減速是明顯的事實。
況且,中國不再能憑人口優勢支撐飛快的成長:中國工作適齡人口在2015年前後即已觸頂,此後便逐步下滑。
許多分析師把中國經濟動能減弱歸咎於習近平。習近平2012年掌權後,對民間企業的敵意比前幾任領導人都來得強烈。但克魯曼認為這種分析失之膚淺。習近平首重國家控制,施政又恣意為之,固然無濟於事;但早在他上台執政前,中國經濟成長已開始走下坡了。或許另有深層因素。
無論如何,中國2008年之前高速成長的步調,顯然無法持之以恆。
話說回來,成長減速不表示就會發生經濟危機。日本經濟在1990年代初開始減緩,但這些年來的經濟表現並不差。為何中國看來情勢岌岌可危?
儲蓄過頭卻缺乏良好投資去處
克魯曼指出,追根究柢,中國正是深受「節儉悖論」(paradox of thrift)之害。大意是,如果消費者儲蓄過了頭,反倒不利於經濟;若是企業不願把消費者試著存下的錢借來投資,後果就是經濟下沉。這種向下沉淪很可能降低企業投資意願。所以說,過度儲蓄其實可能導致投資降低。
中國是儲蓄率高得不可思議的國家,原因不詳。不過,IMF研究推測,出生率是最大驅動因素,因為民眾覺得退休後無法靠子女奉養;社會安全網不足,老年也不能指望政府照顧。
只要經濟成長持續風馳電掣,企業總是有辦法為那些儲蓄找到投資途徑。問題是,那種飛快的成長如今已不復見。
結果便是,中國坐擁巨量儲蓄,卻缺乏良好投資去處。而北京當局的政策反應,卻愈來愈急著想掩飾問題。有一陣子,是藉由維持巨額貿易順差來撐起需求,但這種做法冒著外國保護主義反彈的風險;後來則是把超額儲蓄導入不動產,結果吹出巨大的房市泡沫,如今終於爆破。
意識形態偏見導致政策癱瘓
克魯曼直言,要振興經濟,中國顯而易見的解決之道,是鼓勵消費者支出。應指示國有企業拿更大比率的獲利與員工分享。強化社會安全網。短期內,政府還可大撒幣,直接發錢給民眾花用。
為什麼放著這些明顯對策不用?從一些報導研判,可能是意識形態理由作祟。克魯曼認為,中國領導層罹患某種奇怪的綜合症,症狀包括:1.敵視民間企業(讓民眾擁有支出能力,可能削弱共產黨的控制);2.好高騖遠的野心(理應投資於未來,而不是今日花錢享樂);3.站在道德制高點反對建立強大的社會安全網(習近平譴責「福利主義」可能養成民眾懶惰習性、腐蝕工作道德)。
結果便是政策癱瘓,三心二意地推動昔日用過的「投資主導刺激」老招。
克魯曼表示,中國已是真正的超級強國,大有能力矯正過失,也許遲早會揚棄此刻阻撓政策反應的偏見。只是,未來幾年情況可能相當難看。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