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華裔在美開枝散葉 中餐館首功
由來自中國的哈佛大學訪問學者發起的公益學術沙龍「大學沙龍」日前邀請到奧伯尼州大(SUNY at Albany)社會學系教授梁在,分享他的新書「從中國城到所有城:中國移民是如何在美國開拓餐飲業」(From Chinatown to Every Town: How Chinese Immigrants Have Expanded the Restaurant Business in the United States)。梁在表示,中餐館不僅是全球化的縮影,中餐在美國的地域擴張也是華人在全美紮根的重要契機。
梁在的研究從中餐館切入,探討了中餐館在地域上的拓張是如何與華人遷徙至非傳統移民目的地相輔相成的;他認為,如曼哈頓華埠這樣的華人聚集地中所提供的華人巴士、職業介紹所等服務也是導致這一現象的重要因素。梁在表示,華人地域遷徙是他過去十年在全美六個州的華埠深入研究後發現的,「這是一種根本的、關鍵的改變,華人移民開始離開大城市,搬到農村或偏遠地區工作生活,從而也使中餐館在全美各處迅速擴張。」
梁在首先肯定了中餐在美國社會的地位,以及中餐館作為全球化都市的象徵。他指出,中餐並不是小眾的、種族性的食物,相反,藝術家如安迪沃荷(Andy Warhol)或音樂家如「爵士樂之父」阿姆斯壯(Louis Armstrong)都曾有以中餐館為靈感的作品;而中餐也是在谷歌搜索中被提及最多的菜系,疫情前,到訪曼哈頓華埠的遊客遍布全球60多個國家,這足以證明中餐的受歡迎程度。
同時,梁在表示,大多來到紐約華埠的移民為低技能華人勞工,在紐約中餐館業逐漸趨於飽和的情況下,新移民更傾向於選擇到人口稀疏、低犯罪率、低失業率、甚至是亞裔較少的地方「開疆拓土」,而華埠林立的職業介紹所也成為了將這些勞工輸送到外州的關係網。
因此,華埠通向美東各地的巴士線路也應運而生。隨著90年代的移民潮,大量勞動力的到來促使華人開辦多達逾200條長途巴士線路,通往60、70個城市,讓華人可以隨時去往外州工作,也讓在外州的華人可以方便回到紐約華埠這一大本營。
華埠商改區行政總監陳作舟此前也表示,長巴線路是華埠的血管,在鼎盛時期,每年約有560萬人次乘坐華人長巴,為華埠商家帶來源源不斷的生意。而在長巴業務在疫情後收到再一次衝擊,也直接影響了華埠的客流量,更證明華埠的鼎盛是全球化的直接體現。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