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無家可歸學生 上學年破紀錄 達14.6萬人年增22%
一份最新分析顯示,在2023到2024學年,紐約市公立學校系統內無家可歸的學生人數達到14萬6000人,較前一年增加22%,突破歷史紀錄。除了紐約市近年來的住房負擔能力危機外,大量移民家庭的湧入也推高了這一數字。
根據非營利組織「紐約兒童倡導會(Advocates for Children of New York)」發布的報告,市公立學校系統內每八名學生中就有一名無家可歸的學生,他們或住在遊民所,或與其他家庭同住一間公寓。數據顯示,全市各學區內住在過渡性房屋的學生數量都有增加,但尤其集中在曼哈頓上區、布朗士西南區、布碌崙(布魯克林)東北部和中部。
市主計長此前發布的分析顯示,去年夏天約有5萬個移民家庭帶著孩子住進市府收容所。而市長亞當斯(Eric Adams)對移民家庭實施居住收容所最多60天的時長限制也為更多學生帶來了居住條件的不穩定性。市府資料顯示,在這項政策下,每5名遭收容所驅逐的學生中,就有1名學生不得不轉學。
研究表明,住在收容所及沒有固定住處的學生更有可能長期缺課,在學業上表現不佳,甚至於中途輟學。在2022至2023學年,半數住在臨時住所的學生,以及67%住在收容所的學生存在長期曠課的情況。同時,居住在臨時住所的學生通過英語及數學考試的比例相比普通學生要低出20%。
貝賽高中(Bayside HS)的數學教師王柏存(Bobson Wong)表示,他確實看到了住所對學生學習效率的影響。「我曾經有過(住在收容所的)學生,他們根本沒有辦法完成家庭作業,因為他們在學校外沒有一個安靜的地方可以學習」,王柏存也認為,因為學生通常不願意宣揚自己住在收容所的事實,「許多老師都不知道這些學生住在收容所」,因此無法給予他們特殊關照。
「無家可歸的學生是我們(學校系統中)最脆弱的群體」,市教育局發言人圖爾(Chyann Tull)表示,「紐約市公立學校的首要任務,就是為他們提供能讓他們好好讀書的支援與資源」。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