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頻道

* 拖拉類別可自訂排序
恢復預設 確定
設定
快訊

拜登特赦兒子 柯林頓、川普等前總統也赦免過家人

穿泳衣挨轟「擦邊」…中國泳將劉湘:難道要穿羽絨?

不容青史盡成灰 郭岱君解析抗戰大戰略

郭岱君博士(左)主講「從平津、淞滬、到武漢:抗戰大戰略的形成」。(本報記者/攝影)
郭岱君博士(左)主講「從平津、淞滬、到武漢:抗戰大戰略的形成」。(本報記者/攝影)

由美國大鵬文教基金會主辦、史丹福大學胡佛研究所研究員郭岱君博士主講的「從平津、淞滬、到武漢:抗戰大戰略的形成」講座,8月31日在洛杉磯華僑文教中心舉行。此次講座涵蓋抗戰史上的幾場重要戰役,及其對大戰略的影響,吸引百多位聽眾。

郭岱君介紹,蔣介石1933年提出「持久戰」策略,意圖利用中國的地理和人口優勢,通過延長戰爭時間以削弱日本軍事力量。之後,他選定四川作為最後根據地,1934年以「剿匪」為掩護入川,穩定西南。在此之前,南京政府其實僅掌握長江下游的六個半省。四川不僅是「魚米之鄉」,還擁有初級工業基礎和多條進出通道,成為抗戰期間物資補給和人員撤退的重地。

蔣介石認定中日之戰,必與世界大戰相結合,中國才能脫離次殖民地的地位。淞滬會戰戰況極其慘烈,是「血肉磨坊」,且撤退時極度紊亂、折損不少,但最終達到了戰略目的,即改變日軍作戰軸線,並於九國公約組織於布魯塞爾開會之際,引起全球對日軍侵華的關注,同時喚醒中國民族性、爭取到寶貴時間。

郭岱君還強調南京守衛戰在歷史上的重要性。她提到這場保衛戰折損20位將軍,但未受到應有的重視。蔣介石曾在南京召開多次軍事會議討論是否守衛南京,多位將領皆認為,南京易攻難守,建議象徵性抵抗。然而,蔣介石考慮到國際形象和國內壓力,最終決定堅守南京。唐生智任司令官,誓與南京共存亡,但在實際行動中,卻給自己留後路撤退。南京守軍英勇抵抗、可歌可泣,但戰事惡化,最終陷入困境。蔣介石仍在撤退問題上猶豫不決,最終軍心渙散,混亂之中許多軍人無路可退。南京淪陷後,日軍開始集體屠殺中國軍民,便是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

南京淪陷後,日軍派出90%的陸軍攻打武漢。國民政府則制定「保武漢而不戰於武漢」的戰略,借助地形地障,將戰線拉長至長江兩岸数百公里,讓日軍吃足苦頭。且6月至10月華中氣候悶熱,許多日军染疫而亡。國軍百萬人傷亡40萬,最終退至重慶,堅決不投降也不和談。1939年武漢會戰之後至1944年日軍發動「一號作戰」(豫湘桂會戰)之間的約五年時間裡,中日之間無大戰。

郭岱君主編的「重探抗戰史」於2022年由聯經出版公司出版。「不容青史盡成灰」,她強調對共同歷史記憶的尊重與紀念。學習歷史不僅是還原過去,更重要的是保留和反思。

大鵬基金會共同創辦人俞惠琳,協辦方加州台灣同鄉聯誼會前會長謝傳佐、前會長王竹青,建國中學南加州校友會會長張虎,中華民國退伍軍人協會南加分會會長楊震南,以及僑務諮詢委員楊賢怡、趙韻梅,印太研究中心創辦人兼主席陳貴東等參與活動。

郭岱君博士(前左五)與部分與會者合影。(本報記者/攝影)
郭岱君博士(前左五)與部分與會者合影。(本報記者/攝影)
講座現場座無虛席,有聽眾認真做筆記。(本報記者/攝影)
講座現場座無虛席,有聽眾認真做筆記。(本報記者/攝影)

武漢 加州 南加

上一則

加州立法 規範私立大學招生準則

下一則

時隔四年 美聯航恢復洛杉磯至上海直飛航班

超人氣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