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頻道

* 拖拉類別可自訂排序
恢復預設 確定
設定
快訊

當眾吃掉一根620萬香蕉 富豪孫宇晨:比別的好吃

用鋁箔紙包裹剩菜放冰箱?專家揭健康風險

2023回顧 從六個觀察點檢視瑞信集團怎麼倒下的

2023年3月,擁有167年歷史的瑞士信貸集團崩垮,震撼全球金融圈,也重創瑞士作為世界金融中心以及資金安全避風港灣的名譽。圖/路透
2023年3月,擁有167年歷史的瑞士信貸集團崩垮,震撼全球金融圈,也重創瑞士作為世界金融中心以及資金安全避風港灣的名譽。圖/路透

2023年3月,擁有167年歷史的瑞士信貸集團(Credit Suisse)崩垮,震撼全球金融圈。為什麼這家瑞士大銀行安然度過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卻在今年不堪危機愈滾愈大,淪落到被同業瑞銀集團(UBS)以30億瑞郎(35億美元)收購的下場?

MarketWatch報導,瑞士金融市場監督管理局(FINMA)本周發布報告,檢討瑞信何以陷入倒閉境地。瑞信轟然倒下,重創瑞士作為世界金融中心以及資金安全避風港灣的名譽,也戳破了「全球型」銀行歷經金融海嘯教訓如今已安全、穩當的假象。反省瑞信究竟為何倒台,有助於改善全球金融監管,且能加強對瑞士監管當局問責,畢竟現在主管官員必須監督一家規模更大的銀行:瑞銀集團併購瑞信後,如今資產負債表規模超過1.6兆美元,幾乎是瑞士經濟規模的兩倍大。

根據FINMA本周公布的報告,可從以下六點觀察瑞信是怎麼倒下的:

一、股價崩跌

瑞信一再飽受醜聞和重大財務損失打擊,導致股價自2008年金融海嘯後就一蹶不振,因為醜聞連環爆已瓦解投資人對這家大銀行的信心,使瑞信更難吸引客戶,或向投資人和公開市場籌措資本。

過去15年來股價持續走下坡,即凸顯瑞信處境艱困。瑞信股價在2007年4月漲抵歷史最高價位,每股96瑞郎,但到2022年底已摔到每股2.76瑞郎。2023年6月被瑞銀收購時,瑞信每股股價僅0.8瑞郎。

二、財務波動劇烈

瑞信財務情況波動甚劇。繳付罰款以及不得不支付的和解金,使情況更糟。這種財務波動性瓦解投資人對該行的信任與信心。

同時,瑞信卻持續大方支付員工可觀的獎金,即使在公布重大虧損時也不避諱。這種行為凸顯內部風險文化很糟糕。瑞信為了降低這種波動性,曾設法縮減旗下投資銀行部門規模但並未成功,也扭轉不了給市場的壞印象。

三、高階人事動盪

瑞信董事會大換血,在Greensill及Archegos醜聞爆發後高階人事尤其劇烈動盪,導致瑞信失去對該機構瞭若指掌的人員,以致董事會無法找到針對內部缺失對症下藥的長期解方。後果就是「糟糕的風險文化」。

令人詬病的風險文化造成醜聞爆個不停,也因此現金水位日益遭到醜聞衍生的虧損、罰金、和解金支出侵蝕。自2010年以後的年頭,這些醜聞總計讓瑞信付出150億瑞郎的罰款和和解金。

四、存款外逃

2022年10月時,瑞信曾因社群媒體上謠言四起,而遭受一波存戶擠兌潮衝擊。那些謠言在亞洲散播速度尤其快,謠傳內容包括「某家大型銀行瀕臨倒閉」,令人懷疑是瑞信。

原本客戶對瑞信就已信心不堅,倒閉耳語更嚇得存戶爭先恐後領出存款,導致一波近似數位銀行擠兌的風暴。

今年3月,美國矽谷銀行(SVB)不堪擠兌而倒閉,使信心危機變本加厲,媒體報料瑞信最大股東沙烏地國家銀行(Saudi National Bank)已排除進一步注資的可能性,更使危機一發不可收拾。

五、流動性急轉直下

2020年,瑞士當局為因應新冠肺炎疫情爆發,曾介入干預,使瑞信流動性準備金大幅擴增。這些準備金發揮了衝功能,協助瑞信抵禦2022年10月湧現的首波存款大失血,也給該銀行和瑞士當局時間準備因應瑞信流動性情況進一步惡化。

然而,2022年第4季,瑞信遭提領1,380億瑞郎,準備金緩衝已不夠拯救。後來瑞士當局介入干預,才避免觸動一波全球金融崩潰。

六、央行大舉注資

瑞士國家銀行(SNB)在瑞信挹注大量的公帑,設法避免瑞信倒閉。截至2023年3月底,在與瑞銀合併之前,瑞信總計已接受1,680億瑞郎的金援。

路透報導,兩名知情人士透露,瑞士央行總裁和其他官員2022年10月時就認定,瑞信面臨生存危機,光是注資解決不了問題。將瑞信收歸國有,可讓主管當局安插新管理層,以挽回市場信心,但FINMA和瑞士財政部都反對這個主意,就連瑞信管理層也不同意。除了國有化、重整或清算之外,FINMA還提議瑞信另一條路:賣給瑞銀。這就是最終的結局。

火速安排由瑞銀收購瑞信,讓主管當局避免最糟的後果:瑞信失序崩垮危及全球金融穩定。

投資 金融海嘯 央行

上一則

美股撐住連三周漲勢 別指望科技大咖財報超標再掀漲勢

下一則

如何管理和減少與通貨膨脹相關的壓力

延伸閱讀

超人氣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