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華裔心理健康 難在缺乏關鍵數據
美國華人大會、全美華裔心理健康峰會29日繼續舉行。談及政府、非營利組織等利益相關方的挑戰,與會者認為,缺乏華裔乃至亞裔精神健康的數據,導致無法有效衡量和指導服務策略或分配撥款資金,是最大困難之一。
紐約和長老會醫院、康乃爾學院技術精神病學系門診服務副主任、健康公正副主席和副教授陳志佳(Justin Chen)說,其中一個挑戰就是對心理健康的汙名化。父母來自台灣,但聽到他要做精神科醫生時,嚇破了膽。母親立刻發文章說,有精神科醫生被病人謀殺,她不理解心理健康。等他的母親教職退休、移民跳舞時,才聽到很多人的故事,才知道有人睡不著覺、需要服藥或住院,才開始慢慢理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美國藥物濫用和精神健康服務管理局(SAMHSA)行為健康公平辦公室副主任畢格斯(Tenly Pau Biggs)說,工作中的挑戰之一是捕捉數據。比如加州就試圖打破華裔、韓裔、日裔、越南裔等族裔界限,瞭解精神健康和藥物使用情況,以分配撥款。「我們需要數據和結果,我們不知道什麼措施對社區真正有效,除非有數據告知。」
反仇亞倡導組織亞裔美國人基金會(The Asian American Foundation)執行長陳立實說,缺乏有關亞太裔社區精神健康的詳細數據,為此他們邀請專家捕捉。另外的困難是解決方案。希望更多地討論如何與社區成員合作,嘗試找到可擴展的社區解決方案,在有風險的人去看醫生之前就幫助他們。
美國華人聯盟青少年心理健康項目(UCA WAVES)創建執行總監陳健(Lily Chen)說,資金缺乏是最常見的挑戰。但考慮到一些社區成員家庭遭遇緊急的精神健康危機,作為社區機構,必須在社區成員所在的地方盡快提供支持。華人常常使用微信,類似一個小的華埠。「我不能等到資金到位。我們不能等到極其重要的研究工作就緒。我們必須拯救生命,因為生命太寶貴了,這是最緊迫的挑戰,即我們如何滿足社區的需求,而不考慮結構性的問題。此外的挑戰是,如何讓人瞭解我們?」
美國華裔精神健康聯盟(MHACC)執行長彭一玲(Elaine Peng)說,挑戰頗多。首先服務組織如何讓人產生信任。其次是教育和宣導。如果民眾來自五湖四海,甚至沒有認識到精神健康,如何進行教育,如何識別精神健康問題的跡象。第三是缺乏資源,比如很難找到中文翻譯。第四是缺少相關數據,難以檢驗和糾偏服務策略,「當我們有一顆善良的心,想為社區工作時,卻不知道這樣做到底對不對?很希望研究機構、大學能分享數據。」
哈佛醫學院助理教授、Brigham婦女醫院發展風險與文化韌性項目主任劉欣如(Cindy H.Liu)說,數據缺乏原因有兩個,一方面,經費少得可怕。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在亞裔健康方面的研究經費只占其總預算的 8.17%。另一方面,如果到華裔或亞裔社區尋求健康數據,即使付錢,民眾也會覺得奇怪,認為是一場騙局。作為研究人員,必須走出去,與社區建立良好的關係。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