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紐約街頭 展開文學地圖
垮掉一代的凱魯亞克(Jack Kerouac)、金斯伯格(Allen Ginsberg)曾是紐約咖啡館和酒館的常客,梅勒(Norman Mailer)、米勒(Arthur Miller)、奧斯特(Paul Auster)也都以紐約為家,而哈林區(Harlem)的文藝復興也推動美國非洲裔文學的發展,漫步在紐約,街邊店肆都有其故事與歷史:思想在那裡交匯,作品在那邊完成。
雀兒喜酒店 傳奇故事發生地
位於曼哈頓西23街222號的雀兒喜酒店(the Chelsea Hotel),是一棟帶鍛鐵陽台的12層高維多利亞式紅磚樓,1884年建成時也是紐約最高的建築,它曾住滿藝術家、詩人、作家和音樂家,被形容是「嬉皮士和江湖浪子的聚居地」,也曾有無數的名人在此「自殺、暴斃、邂逅和結婚」。
在1978年的一篇採訪中,當時的酒店經理透露,作家們受到廉價租金和玫瑰木樑房的吸引在此居住,其中許多房間的牆壁厚達三呎:柏洛茲(William Burroughs)在此完成了代表作「裸體午餐」(Naked Lunch),劇作家米勒與夢露分手後至此療傷,民謠詩人科恩(Leonard Cohen)與情人喬普林(Janis Joplin)在酒店相遇,並寫下「Chelsea Hotel No. 2」,性手槍(Sex Pistol)貝斯手Sid的女友Nancy,在酒店的100號房內被刺死。
1964年,酒店因其骯髒的環境及知名的住客,被「生活」雜誌譽為「紐約最著名的三流酒店」。進入21世紀,酒店仍保持100多年前的風貌,但已被售予地產商變為中高檔的酒店,這個曾住滿「怪人」的文化地標,既曾是紐約的一個縮影,也代表充滿硬核波希米亞精神的時代已俱往矣。
白馬酒館 格林威治村的文學熱點
位於格林威治村(Greenwich Village)的白馬酒館(White Horse Tavern),自述為本市第二古老的酒館,它在1880年開業,在上世紀中期,為包括凱魯亞克、鮑德溫(James Baldwin)、巴布狄倫(Bob Dylan)等一眾作家與歌手光顧,至今也吸引許多觀光客慕名前來「朝聖」。
白馬起初作為碼頭工人的酒肆而開業,當時的格林威治村為工人階級社區,19世紀末,歐洲移民湧入村中,在附近哈德遜河沿岸的木廠、煤炭場及碼頭作工。在30、40年代,它成為左派居民、共產主義者和工會組織的避風港,而在50年代則因文學界人士的光顧而更是聲名鵲起。
當時住在這一街區、也經常光顧酒館的城市活動家珍雅各(Jane Jacobs)在她的經典名著「美國大城市的死與生」中描述:白天碼頭工人在這裡喝酒,晚上則無縫過渡為作家的天地,同時「一股堅實的對話和活力湧出,撲面而來,非常溫暖」。
寫下「不要溫和地走進那個良夜」的威爾士詩人狄倫·托馬斯(Dylan Thomas),據說在這裡飲下了最後一杯酒,「我已經喝了第18杯威士忌,我想這是紀錄」,他說。他住在上述的雀兒喜酒店,常去白馬,巴布狄倫也因他而改姓狄倫,而據傳他死後靈魂也在館內遊蕩,多人聲稱,看到托馬斯坐在他最喜歡的桌子旁,而沿吧台擺放的啤酒長杯和烈酒杯,也總是無故斟滿。
紐約文學地圖參考
限於篇幅與筆力,自然無法列盡紐約個中藝文場所,若以著書來論,有美國批評家布魯姆(Harold Bloom)主編的「紐約文學地圖」,既可作為城市旅行手冊,也是美國文學史。紐約市立大學(CUNY)雷曼學院(Lehman College),則製作了數字項目「紐約文學歷史地圖」,標記、研究、與撰寫對美國文學歷史具有重要影響的紐約地點,地圖可參:https://urlis.net/vur95hvg。而紐時的一篇雙語「漫步文學曼哈頓」遊記,則以精簡與個人化的文字、快切鏡頭般的視角,率性評述了散逸在曼哈頓四方的文學角落,文章鏈接:rb.gy/jg1n14。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