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OnAir/茂宜島百年華人博物館燒成灰 館員淚憶逃生
8月8日,一場致命野火摧毀了夏威夷茂宜島風光秀麗的歷史小鎮拉海納。這場大火造成了至少115人死亡,至少338人失蹤,超過一萬人失去家園,至少2200棟建築物遭到摧毀。儘管各方救援快速湧入,但災後重建工作龐大而耗時,受災民眾仍然在嘗試處理大火帶來的身心創傷。
▼立即收聽▼
這期節目中,我們對話從小移民夏威夷檀香山、災後第一時間參與協助救援物資進入拉海納的華人馮賽源(CY),以及拉海納當地知名華人博物館「和興會館」的講解員葉桂珠博士(Dr. Busaba Yip),試圖從他們的視角,理解這場大火對當地華人造成的影響。
今年49歲的馮賽源,目前在夏威夷大學和夏威夷旅遊局任職,也是夏威夷中華總商會的第一副主席。大火燒到茂宜島那天,他人在檀香山,雖然很快就得知拉海納起火,但火災的迅猛程度是他無法想象的。當日,颶風朵拉以每小時60-80英里的風速助燃,整個拉海納都被點燃。
馮賽源從他的朋友口中得知,拉海納小鎮上許多著名的歷史地標已經燒成灰燼。拉海納歷史底蘊深厚,許多建築樓齡都在百年以上,這一燒帶走的也就並不止的建築本身,還有老樓背後的時代意義。馮賽源特別提及其中一棟華人歷史博物館和興會館,「已經燒沒了。」
您可能不會想到,百年前的拉海納臨海街曾經有相當規模的華埠,因為如今的拉海納已經看不到昔日華埠的蹤影——和興會館的存在,幾乎成為當年拉海納華埠榮光的唯一印記。大概在1852年開始,一批批華人勞工來到夏威夷茂宜島,進行蔗糖種植園的勞務工作。合同結束之後,有的人選擇留在夏威夷生活。19世紀中後期,越來越多的華人勞工慢慢在臨海街建立華埠,和興會館佇立其中,有著重要的社交功能——華人舉辦婚禮葬禮、開會過節、收信寄信,都在這裡進行。葉桂珠說,和興會館給當地華人提供了一個在異國他鄉保留和傳承華人文化的方式;如今,和興會館不僅僅是夏威夷非常重要的歷史古跡,也是美國國家級的歷史古跡。
此外,孫中山先生曾先後六次造訪夏威夷,在他開展民主革命事業的征途中,曾隸屬致公堂管理下的和興會館,給他提供了有力的在地支持。這也是為什麼和興會館的門前一側,有他後代贈予的孫中山雕像。
20世紀40年代之後,華人多前往檀香山發展,和興會館漸漸沒落。1983年,拉海納修復基金會(Lahaina Restoration Foundation)出資進行修復;1984年,和興會館重開,成為了一棟博物館。
71歲的講解員葉桂珠已經在拉海納陪伴和興會館20餘載,備受當地華人以及遊客愛戴。葉桂珠在泰國出生長大,23年前因為一個博士項目來到美國,機緣巧合之下來到和興會館做研究,從志願者做起,慢慢成為駐館講解員和研究員。她也曾經無法排解作為「異鄉人」的孤獨感,但在了解和興會館先輩歷史的過程之中,感覺聽到了使命的召喚。
「研究過程中我發現,我跟和興會館廚房最後一位廚師阿榮,都是來自廣東恩平的。我知道我屬於這裡,這是來自祖先的召喚,這裡就是我的家。」
只可惜,突如其來的野火讓和興會館燒到面目全非。和興會館的秘書賈克琳·桑托斯(Jaclyn Santos)在民眾允許返回災區時,拍下讓人心碎的現場畫面——昔日的會館已不復存在,只依稀看到門廊的兩根鋼筋結構佇立、門口的兩座石獅子堅挺、一旁的廚房火灶台基本得到保留,但其餘物件已成灰燼。
葉桂珠接受訪問時,離火災已經過去一個月,但聊起事發當日,她還是忍不住動情,好幾次停下拭淚,花時間整理情緒之後才能繼續受訪。
葉桂珠表示,她感到十分幸運的一件事情,是火災當日適逢休館日,否則她一定是在館內的。她記得,當日凌晨4時開始停電,公寓窗外狂風大作,電力一直沒有恢復。她又等了好多個小時,才從鄰居口中得知火災來了,必須撤離。平日走路上班的葉桂珠並沒有車,好心的鄰居願意載她一程,她才得以離開。趕路時,全鎮「一片混亂」,交通已經十分堵塞,漫天都是野火帶來的黑煙。逃生當晚,她跟大多數本地居民一樣無處可去,只能睡在車里。
葉桂珠當時身上只帶了重要的身分證件,其餘一切財物全都落在家中,還以為隔天能夠回家,沒想到一別就是永別——這場大火燒掉了她自己的公寓、心愛的和興會館、還有早已成為第二故鄉的拉海納。
葉桂珠回憶,離開公寓之前,她一直嘗試敲房東的門,提醒他撤離,卻遲遲未有人應答。後來才從朋友口中得知,原來房東先生已在車中去世。
突然失去一切的葉桂珠承受了巨大的心靈創傷,目前仍然借住朋友家,坦言「不知道未來會怎樣,只能著眼當下過好每一天,同時好好照顧自己的身心靈」。但她也表示,朋友與鄰里之間源源不斷的「Aloha」精神,是撐住她的巨大能量。不僅僅是提供她住所的好友,還有這些天一直湧入她個人郵箱的信件,均來自歷年參觀過和興會館的遊客,他們焦急詢問葉桂珠的現狀,希望得到她的保平安回信,「這讓我意識到和興會館對大家是多麼重要,必然在他們心中留下了什麼。」
救援物資和資金從災後第一天到現在都還在湧入當地。馮賽源介紹,他在第一時間就幫助協調受災民眾最需要的物資的運送,從飲用水、方便麵、奶粉,到衣服等生活用品,均以最快的速度交到拉海納當地政府手中;當物資充足後,志願者開始鼓勵資金上的幫助,金額大小不等的支票和現金通過各個非營利機構,送到需要的人手中,幫助他們開始災後重建。此外,馮賽源了解到,不少心理諮詢專家已經到達當地,幫助從精神上支援受災民眾。
對於葉桂珠來說,目前有太多的未知數,但她選擇把希望寄託在和興會館的重生。據她介紹,和興會館的館藏品在經歷火災之前已經完成了網路數據庫的建造,讓博物館的教育、傳承功能得以在線上延續;會館在建築層面的數據也得到了保存,日後如果時機成熟有了重建的機會,也將有完整的藍圖可依。「我相信這會是一個很漫長的過程,但我抱有希望。」
關注支持和興會館災後重建的消息以及捐款詳情,可見拉海納修復基金會官網。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