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頻道

* 拖拉類別可自訂排序
恢復預設 確定
設定
快訊

「薩巴托水晶球」對美國大選最終預測:賀錦麗以273對262票勝川普

商家木板封窗防美國大選暴動 10%選民怕內戰爆發

心理健康/對抗校園霸凌 家長撐腰

校園霸凌屢見不鮮,心理學的解釋就是強者欺負弱者的心態。(取自123RF)
校園霸凌屢見不鮮,心理學的解釋就是強者欺負弱者的心態。(取自123RF)

北美的校園霸凌事件屢見不鮮,特別是華裔小孩可能因亞裔面孔、不諳英文等諸多因素,成為邊緣群體身分、弱勢的學生,更易成為下手目標;心理專家指出,面對校園霸凌問題,家長的角色相當重要,不僅要在平日裡多觀察孩子們的情緒和行為,在事發後更應積極溝通、尋找解決方案,真正為霸凌問題畫上句點。

恃強凌弱 華裔好欺負?

就讀布碌崙(布魯克林)220初中的14歲鄭姓男同學指出,前段時間剛從中國移民來美,因英語還說得不夠流暢,在班級裡較為沉靜,可能是這樣安靜的形象,被一些外族裔同學視作「好欺負」;他開始被三名同學盯上,在休息或下課期間被堵在樓梯口間遭到霸凌,他們除了會伸手薅他的頭髮外、也經常把他的手機藏起來,好幾周以來不停找花樣作弄他,霸凌者也當著他的面說著他聽不懂的語言,接著發出譏笑聲。

直到有一次鄭同學又被堵在樓梯口,然後被其中一人給打了,他忍無可忍首次反擊,用力將對方推開後,結果可想而知,是三人聯合上來一起圍著他拳打腳踢;鄭同學也是後來才知道,這群人是學校出了名的「搗蛋鬼」,過去也有不少同學遭殃,被這群小霸王們給作弄,就連老師也無可奈何。

被霸凌後鄭同學曾向老師反映過情況,但老師只是對霸凌者說了句「住手」,也沒再說別的,之後再投訴時老師似乎也很害怕,明顯不太想管這些事;他的父母作為新移民,對這些的情況也不曉得如何處理,最後是找上在美國已生活好幾十年的親戚,在他們的介入下與校長溝通,霸凌事件才終於告一段落。

鄭同學指出,美國校園暴力問題普遍存在,霸凌更是在其學校是家常便飯,且聽聞一些同學誤入歧途、加入黑社會,因長期處在那種習慣性欺凌、用暴力對待別人的環境中,因而將不良風氣也帶到校園中。

面對層出不窮的校園霸凌事件,資深心理醫生、陽光心理安康中心的主席陳張栩表示,實際上校園霸凌不分區域,而是跟人性有關,所以在哪個國家都普遍存在;而由於美國是一個多元族裔國家,反而對霸凌現象有一定的共識,相較其他地區會更大方地討論這個課題,「霸凌總體來說是不好的,但好處是至少美國有認知。」

分析美國校園的霸凌事件,心理學的解釋不外乎就是強者欺負弱者的心態,屬於人類生存的競爭現象;儘管新冠疫情引發的反華情緒,也是其中的因素之一,但單把霸凌歸咎於針對某族裔的歧視仍然是不夠準確的說法,這樣針對性的背後依然是華人體現的弱小形象,使得成為一些施暴者的下手目標。

華裔學生在學校給人的印象,普遍是讀書好、成績佳,可生理上就是較其他族裔來得體積小、體能弱;再者,儘管有些亞裔學生性格開朗,但多數還是較為含蓄、收斂,這跟中華文化中教人要時刻保持謙虛和禮讓的教育方式有很大的關係,令學生在校也養成安靜、不張揚的個性,反而給人一種軟弱、容易欺負、不合群的形象。

創造安全感 杜絕隱患

教育專家表示,處理校園霸凌不僅需要懲罰施暴者,更應從根本上加強學生之間的溝通和解决衝突的能力,家庭、學校和社會應共同合作,提高對霸凌行為的認識,校方應在學校建立一個更開放和支持的環境,讓學生感到安全,並敢於表達自己遇到的問題。

陳張栩表示,華人小孩也必須在精神上變得更強壯,應像很多西方小孩在覺得沒有被尊重時,直接當面告訴對方,「你逾越了我的界線」、「你讓我感到不舒服,請停止繼續這麼做,要不然我去告訴老師」;她指出,確實有些學生可能沒意識到他們的行為已構成霸凌,這些語言除了提醒他們外,也讓其懂得遭霸凌的當事人是有反擊、保護自己的能力,並不是會一味承受欺壓的弱者。

幫助解決霸凌問題,家長扮演的角色是最吃重的,他們是孩子最親近的人、且最可能先察覺到孩子的異常,譬如變得不愛讀書、不想去上學等等,因此家長獲知消息後的處理態度、語言都很重要;在一些情況中,不諳英文、不熟悉美國社會的新移民家長會怕事,就算孩子向他們傾訴,有些父母也只會說「不要去跟別人計較了」、「算了,我們也打不過他們」諸如此類的話,令學生感到洩氣,再被霸凌時只好默默忍受,最終導致事件的惡化。

或相反地,有些家長則是採取偏激、極端的態度,將霸凌事件貼上種族歧視的標籤,衝到學校討公道時態度激進,嚷嚷著要以牙還牙,其實這樣反而會令校方心生反感,不怎麼積極地想要協助解決問題;而且,新移民家長在語言上本就吃虧,很多時候無法貼切地表達內心的想法,這時若有雙語民眾願意幫助家長和學校溝通,便再好不過。

儘管孩子受傷,帶給家長各方面的傷害也很大,但愈是這樣,家長愈要保持冷靜,妥善地去跟老師、校長接洽,以大家的共同目標是學生的健康成長為目的,勢必要討公道的話很容易忽略了問題的根源;對於遭到霸凌的學生,有些人後來走得出創傷、有些人則是帶著創傷步入成年,為避免這種現象,應讓學生接受心理輔導。

過程中,作為家長的應該要明白小孩的成長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應對孩子們在被霸凌後呈現的消極失落狀態,馬上就灰心喪氣,更不該倒過來指責孩子「你有本事就反擊,為什麼不吭聲」;家長需要多陪伴孩子,了解他們的生活和內心世界,帶著他們越過生命中的坎,才能確保他們在一個健康和正向的環境中成長。

華裔小孩可能因亞裔面孔、不諳英文等諸多因素,在學校顯得安靜,易成為霸凌目標。(本...
華裔小孩可能因亞裔面孔、不諳英文等諸多因素,在學校顯得安靜,易成為霸凌目標。(本報檔案照)

移民 華裔 種族歧視

上一則

親子話題/ 跟著感覺走 探索藝術之路

下一則

精打細算/性價比 才是選校真依據

超人氣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