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話題/ 跟著感覺走 探索藝術之路
廖天琦是我家的老大,她在父母都忙於事業的情況下,靠著天賦和興趣的指引,悄然走上了一條如她的藝術作品一樣不落俗套的探索之路,一步步從羊腸小道邁向寬闊天地。
天琦走的路,與許多同齡人不一樣,是一條跟著自己感覺走的路,不墨守成規,也不人云亦云。當同齡人為了SAT考高分,都泡在補習班和圖書館裡刷真題、做模擬考卷時,她卻痴迷於用相機記錄身邊的點滴,探尋光與影的奧妙;當同齡人遵循父母的指引,把做律師、當醫生、去投行賺大錢作為自己的志向時,她卻選擇藝術管理這個冷門專業當作終生志業。
尊重信任 家長全力支持
因為太忙,我們從未對天琦的發展做具體規畫和限制,而是在尊重她的選擇的前提下,盡可能提供她所需要的支持。時光荏苒,現在從哥倫比亞大學獲得藝術管理碩士學位的天琦,已經成為一位嶄露頭角的攝影師及專業的藝術管理者,她在視覺藝術領域的跨界工作,彰顯了她對於捕捉和展示生活多樣性的熱忱。
通過她對細節的精準捕捉和對藝術表現深刻的理解,天琦不僅記錄了周圍環境的瞬間美感,還致力於通過她的攝影作品探討社會和人文主題。她的職業生涯展示了如何將個人的藝術才能與藝術管理技能有效結合,深化藝術探索的同時,擴大了她在藝術界的影響力。
天琦有著溫婉的外表,其實內心倔強,從不服輸。在14歲學游泳時,她本對水有著莫大的畏懼,但她不願因此放棄游泳,而是想辦法去克服恐懼感。在她看來,她若能夠觀察水下的世界並記錄下來,就可以幫她克服恐懼。因此,她提出要購買一台防水相機,也很快如願以償。
這台索尼Cybershot相機很快成為她探索和記錄水下景觀的重要工具,她樂在其中。通過鏡頭,她輕鬆捕捉到了泳池中的生動場景,也逐漸減輕了自己對水的畏懼。
此後,她不管到哪裡,都把這台寶貝相機隨身帶著,記錄她的生活點滴,尤其是各種自然景觀。她將放大的景觀圖片打印出來,並用這些圖案作基礎,製作絲網,最終設計出反映這些自然元素的服裝。
天琦一向都是一個頗有主見的孩子。對於她的想法,我們一向傾聽、尊重,從不多干涉,甚至對她提出的一些我們暫時還不能明白的要求,也不多過問,因為我們對她有充分的信任,相信她的要求自有她的道理。
高中時期,天琦就擁有了第一台單眼(單反)相機,並開始用它記錄城市的建築風格。在她的攝影實踐中,她特別注意精確地捕捉光線、色彩和構圖,確保每幅作品都能盡可能地真實反映其拍攝對象。她追求的是通過精準和未經扭曲的視覺表達,直接呈現景物本身,而非通過藝術加工後的形象。
熱愛攝影 接觸多元藝術
這種對攝影的熱情,也激勵了她在繁重的課業之餘,在學校倡議並組織舉辦以春天為主題的創意展覽,進一步探索藝術表達的多樣性。在她精心策畫的創意展覽中,她邀請學生們提交他們對春天的理解和表達的作品。這次展覽得到了學校的大力支持,也讓學生們難得地有機會,利用繪畫、攝影、雕塑和數字藝術各種媒介來表達他們對春天的感受和想法。
天琦在攻讀紐約大學的本科學位期間,又特別選擇了自己喜歡的新聞攝影課程,這極大地豐富了她的攝影視野,引導她的興趣逐漸轉向紀實攝影。在這些課程中,她學習到了如何通過鏡頭捕捉新聞事件的緊迫感和真實性,這不僅提高了她的技術技能,也深化了她對攝影在傳遞信息和講述故事中作用的理解。紀實攝影的實踐讓她意識到,相機不僅是記錄世界的工具,更是探索和影響世界的媒介。
她開始著手更有深度的項目,通過鏡頭探討社會問題和人文主題,這些作品不僅記錄了事件,更揭示了背後的社會和文化背景。天琦的攝影作品開始體現出更強的視覺敘述能力,她的圖片不僅僅是視覺上的呈現,更是對觀者的情感和思考的挑戰。
由於機緣巧合,天琦對紀實攝影的熱情,引領她發現了布朗克斯紀錄片中心(Bronx Documentary Center, BDC)。這是一家專注於用攝影和電影探討社會問題的非營利機構。BDC由邁克爾·坎伯創立,他曾為「紐約時報」拍攝全球衝突,2011年從阿富汗返回布朗克斯後,致力於為社區提供高質量的紀實作品。
這個中心已成功舉辦超過80場展覽和數百個公共活動,包括電影放映和講座,吸引了逾5000名學生參與。天琦被BDC使用視覺藝術激發公共對話的使命所吸引,並認為該中心的工作方式十分符合她通過攝影探索社會的願景。
在工作的同時,天琦繼續強化她的攝影技術,包括使用膠片相機拍攝、暗室沖洗、放大35mm膠片、打印及硒調色。這些耗時且複雜的工藝讓她培養了對每張照片製作的耐心和細緻,深化了對攝影藝術的尊重和熱愛。直接操作這些傳統技術提高了她在影像物理和化學處理上的技能,同時增強了對光影、時間和細節的敏感性。她的這些經驗增強了她作品的視覺風格和持久性,使其更具藝術價值和影響力。
烏托邦淡影 獲國際肯定
天琦徜徉在暗室中,通過調整照片紙的曝光時間、進行遮擋和加深處理,以及更換對比度濾鏡和修補圖像,樂此不疲,這大大提升了她對Photoshop等數字應用程序功能的理解和應用。這些技術讓她在數字編輯中更自如,能創造出具有強烈視覺衝擊的作品。
天琦利用她在暗室中培養的細緻觀察力和技術技巧,繼續深入探索數碼攝影的可能性,特別是在圖像操縱方面。她通過調整色彩飽和度、顏色、對比度和光影效果,重新詮釋了場景的感覺和氛圍,使她的作品不僅展現出技術上的精確,也添加了個人化的解讀和象徵意義。
天琦的攝影項目「烏托邦淡影」部分源於她對傳統暗室技術和現代數碼操縱技術探索的成果。這個項目探討了「烏托邦」這一概念在現代世界中的持續吸引力及其與現實之間的緊張關係。儘管「烏托邦」的含義經歷了演變,其本質依舊是設想一個無瑕疵、純淨無暇的境界,這種定義揭示了對某種形式社會的同質化想像。然而,「烏托邦」的詞源--意為「不存在之地」——卻又讓這一理想帶有了某種悖論,強調了其持久的魅力和古老幻想與現實實現之間未解的張力。
在「烏托邦淡影」中,天琦通過攝影展示了超現實的場景,這些場景看似體現了烏托邦的理想。部分場景展示了一個理想化的世界,其中的線條和色彩被精心排列並豐富飽和,營造出視覺上引人注目的完美感,但這種精心構造的完美卻缺乏真實性,微妙地暴露了挑戰這些宏偉烏托邦願景的潛在矛盾。其他場景則捕捉了平凡的日常,強調了在這些理想化背景中的普通性和現實性。
這些作品置於現實與想像場景的交匯處,探討了完美社會是否真實存在,揭示了烏托邦理想與反烏托邦之間的脆弱邊界。
現在,天琦的「烏托邦淡影」項目已經獲得了國際性的認可和關注,其作品被多家國際攝影雜志報導,包括法國的「Fisheye」雜誌、中國的「Leap藝術界」、澳洲的「Minus37」、義大利的「C41」以及美國的「F-Stop」、「Ain』t Bad」、「Lens Magazine」等。
她的攝影作品不僅展示了獨特的視覺風格,還體現了深刻的社會和哲學思考,因此受到了國際平台的高度評價。
關注社會 作品緊扣現實
她近期還將在theBlanc畫廊舉辦一次個人攝影展覽,這是對她作為攝影師和藝術家身分的進一步肯定。展覽於7月分開幕,展出20件不同尺寸的作品,為觀眾呈現一個關於理想與現實之間微妙關係的視覺探討。這次的個人展覽不僅標誌著天琦作為攝影師的成功和成就,也展示了她在攝影媒介探索上的成熟。
此次展覽通過作品的不同尺寸和非傳統的布展方式,致力於激發觀眾之間的對話,挑戰他們對烏托邦概念的常規理解。廖天琦希望通過這種獨特的展示形式,引導公眾參與並分享他們對理想社會的個人見解。
此次展覽展出的20餘幅作品,其中包括「開幕」,在這幅照片中,一個穿著西裝的男子,在深紅色舞台燈光的映照下,以其清晰的輪廓吸引觀眾。他整潔的髮型、西裝的線條以及他難以捉摸的表情,增添了對未來可能隱藏的事物的無聲吸引力。
而在展覽不遠處的「藍圖」會展現一種精細的布局,這個結構讓人聯想到房地產經紀人在推銷房產時常用的模型。在這張作品中,似乎每一個細節都被人為精心設計與調整,以展現一個無瑕疵的、理想化的社區形象。綠色的草坪、整齊的樹木排列、和諧的水體布局,都是對未來居住區域的理想化描繪,旨在吸引潛在買家對這種幾乎完美的生活環境的嚮往。
另外一邊的「新世界」,一幅通過將透明且色彩斑斕的小屋置於綠茵茵的草地上,象徵著烏托邦中人們對完美居住環境的想像,同時小屋的透明性和脆弱性暗示了這種理想狀態的不穩定性和非現實性。這些模型與大富翁遊戲中的棋子頗為相似,形成了對生活的一種遊戲化比喻。這種設置暗示了生活中的某種命運感和不可控性,每個個體在社會中的位置彷彿是由投擲骰子的偶然結果決定,從而探討了現實生活中機遇與選擇的複雜交織。
「財富的外表」中,高樓的黃金色調和陰影揭示了表面繁榮背後可能隱藏的虛假和腐敗,探討了物質主義社會中外表與實質的衝突。
從學校到職場 找到平衡
展覽中每一件作品都是天琦長期藝術追求和攝影實驗的結晶,展示了她在探索視覺敘事和社會議題方面的深入思考。這次展覽不僅鞏固了她在國際攝影界的地位,也突出了攝影在表達複雜社會概念中的能力和多樣性。她希望這些作品能激發觀眾對烏托邦幻想與現實碰撞的新理解和討論,為她未來的藝術探索和創作奠定基礎。
天琦的「烏托邦淡影」集合了她在概念、紀實攝影和數字圖像處理方面的探索,通過融合各種攝影技術和視角,創造出一系列既真實又超現實的作品,引發觀眾對理想與現實之間界限的深思。這種創新的藝術方向不僅展示了她個人藝術風格的成熟,也在當代攝影藝術界確立了她的地位。她的職業生涯展示了教育和個人興趣如何共同塑造職業路徑,從學校到職場,天琦如何在追求個人熱情和實現職業目標之間找到平衡。
書山有路,藝海無涯。天琦的藝術探索雖然獲得不少專業機構和行家肯定,邁出了難能可貴的一步,但我們相信她永遠有提升的空間。作為父母,我們願一直作傾聽者、觀眾,為她鼓掌、喝采,作她的後盾。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