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時精選╱種地自足且供銷 都市農場傳奇
務實的1984年德法斯(Jules Dervaes Jr.)賣掉了佛羅里達州的10英畝田地,帶著妻子與小孩搬到南加巴沙迪那攻讀神學。但他最後卻投身於另一項職志,在都市裡繼續種地。
約四分之一個美式足球場大小的土地,離210高速公路出口只有一個街區,但卻成為德法斯一家自給自足的根基。
妻子不久後就離開了,因為種地並不是她想要的生活,但四個小孩留了下來,已經40多歲的他們,其中三個還在維持父親留下的「都會莊園」(Urban Homestead),為百多個家庭契作,每周提供蔬果、鮮花,還會提供給一些餐廳與外燴業者。
大女兒阿妮絲(Anäis Dervaes)說,一開始他們只是自耕自用,但爸爸後來把有機栽種當成生意了,1989年他們把前院的水泥剷掉,整個恢復成壤土,鄰居那時都覺得他們瘋了,但是當生意開始做起來,證明了移除草皮也能營生。
農夫日記吸引參觀人潮
德法斯2016年死於肺栓塞,但是現年49歲的阿妮絲、46歲的賈斯汀(Justin Dervaes)、41歲的佐丹(Jordanne Dervaes)承志,把2001年創立的非營利組織Urban Homestead Institute做大做好,不但為需要幫助的家庭提供蔬果,接受實習生與義工,還會定期邀學生來看食物的生長。
2000年前後,反對基因改造的浪潮開始興起,阿妮絲本來想參加抗議的,但老爸說,「為何不寫寫我們每天在做什麼,怎麼過簡單生活的?」她記得她應該是說了,「今天我種了玉米?誰要看啊?」
不過最後阿妮絲多了一份工作,部落客,因為人們真的會看。他們一家的故事開始有人追蹤,然後康普頓高中的老師問她,可不可以帶學生來參觀?「自此之後,學生參觀就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阿妮絲說。
但是因為地方不夠大,所以每次只能一小團一小團的參觀。原來的車庫則改裝成小店,也是蔬果的分發中心;有頂的露台則是上課、示範的地方;原來的車道則擺滿了植物的育苗槽;雞鴨在後院的L型屋子裡;院裡種了很多果樹,其他的地方則是蔬果花卉的田。
因為生態保育的原因,Urban Homestead的菜田裡滿滿都是植物,萵苣、波菜、芝麻菜、義大利蒲公英,還夾雜著向日葵。一個角落則放著手持育苗器,很簡單就能填滿土,然後一格格地埋下種子,發芽後再移到田裡。
田裡不時有蝴蝶、蜜蜂與其他益蟲,因為前院很多花卉,虞美人、香豌豆、旱金蓮、金盞花與可食用的玫瑰。
德法斯家的小孩不會大富大貴,但他們都衣食無缺,因為開銷少,又有父親培養的好奇心。他們2003年就裝了太陽能板,還有生活汙水回收系統(greywater recycling),所以每年水費不會超過1000元。有一陣子他們還會去附近餐廳回收油,自己做生質柴油給卡車用。2009年,德法斯一家拍了短片「Homegrown Revolution」,贏了不少獎回來。
幾年前,他們用以租代購的方式買下了隔兩戶的鄰居家,前院一樣變成農場。現在阿妮絲、佐丹住新家,賈斯汀和租客一起住舊家。>
阿妮絲自稱是「廚師兼教師」,製作果醬,又開課教編織與其他家政技巧。佐丹管理另外一處的蜂場與老家的雞鴨。三個人都在外當任庭院、農莊、養雞顧問,西方學院(Occidental College)還聘請佐丹教授再生園藝與永續養殖,這門課還相當受歡迎。佐丹最近拿到了不動產執照,希望投身於老屋保護。
被笑不吃漢堡不穿球鞋
不過,家庭農場還是他們的首要任務,而阿妮絲說,因為太忙,所以打亂了他們的感情生活。例如都市人就很難瞭解,為何她一看到霜凍警告就要告辭,但她是為了回家保護植物不受寒害。
三個人現在都是單身,希望有一天可以發展長久關係,但是真的很難找到能夠理解他們的人。佐丹笑說,「約會是我們還沒熟練的專業,我可以接受任何挑戰,但不包括約會」。
阿妮絲說他們是在城市裡過著田園生活,所以跟其他都市人看問題的角度不太一樣,他們也不見得能懂,「但這就是我們的生活,我們的生命」。
這樣的生活不總是愉悅的。他們很小的時候就變成素食家庭,年歲漸長就在家自學,但鄰居小孩總是笑他們不穿耐吉球鞋,不吃漢堡,也不喝蘇打飲料。
阿妮絲說,他們從小就吃燕麥片,上街亂跑也是赤腳,那時她覺得跟簡單生活格格不入。她會問爸爸,「為何我們要到二手商店買東西?」「為何我們只吃院子裡長的東西?」「為何我們不能吃普通食物,只吃葉用甜菜?」
「在月球我也會種東西」
但她讀了啟發爸爸的書後,感覺就像突然開竅,素食生活終於成為她的一部分。書名是「Diet for a New America」,作者是John Robbins,講述工業養殖對人類健康、動物福祉與自然環境的傷害。
佐丹則說,感覺不太像爸爸強迫他們做不想做的事,他們碰到很多挫折,但他總是要我們反思生活中的每件事。因此他們有了責任感,也覺得種東西很驕傲,這些是他們的志業。爸爸常說,「如果你想做,就先看書,然後再做」,所以他讓小孩都懂得學習、解決自己的問題。
但是事情總有個限度,就像佐丹很想養馬養牛,但根本不可能,只是每當他們走岔了,嘗試的自由會把他們帶回原路。阿妮絲說,老家就像是一種身分認同,他們因此有了目標與熱情,「如果有必要,在月球我也會種東西」。
業主大方傳授開墾城市農場秘方
每個月的第二個星期日舉辦「Learning Tours」,75元的門票就能進到農場參觀上課。不過賈斯汀可以先提供五個小秘方給想要開墾自家都市農場的人:
1. 選好土:植物要健康,就要選對土。但遺憾的是,多數人買的培植土都是垃圾,沒有養分。所以,Urban Homestead都用堆肥滋養土壤,但如果找不到堆肥,就用培養土,加點岩屑、蚯蚓便與礦物質就可以了,但千萬別買盆栽介質,「失敗案例多到數不清」。
2. 不要除蟲:因為自然會找到它的平衡點,如果把害蟲除光光,益蟲就不會來,關鍵就是不要以為自己是萬能的,靜觀其變就好。
3. 植物越密越好:大規模種植會留很大的間隙,方便機器採收,但在自家要用「平方呎園藝法」,植物種得越密越好,不只能夠擴大效益,還能幫土壤遮蔭,再加上一些生質覆蓋物就更能留住水分了。
4. 選會持續生長的植物:小朋友很愛紅蘿蔔或甜菜,但是庭院農場面積不大,所以要選摘了還會繼續生的植物,萵苣就是很好的選擇,番茄一次生一堆也不錯,反正就是不要選採收一次就沒了的植物。
5. 按部就班:許多人都是興沖沖地來Urban Homestead,以為沒幾天就能長出滿園蔬果,但是生長是需要時間的。賈斯汀說,就算他們做了四十多年,有時也會一星期三次不想幹活。種植每天都有不同的挑戰,天氣變化啦,從沒見過的蟲啦,乾旱、暴雨甚至下雪,不是種下去就能等收成。
(原文來自洛杉磯時報,撰稿記者為Jeanette Marantos。原文連結:Seeking a simpler life, he built an urban homestead. Now his family keeps it growing
https://www.latimes.com/lifestyle/story/2024-07-08/urban-homesteading-experiment)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