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客談/反華浪潮下 尷尬的美籍華人
在近期上映的電影「弟弟」中,青春期的美籍華裔男孩Chris儘管在加州出生長大,但生活中同齡人對亞裔的隱性歧視讓他對自己的身分與長相不自信,騙新朋友說他是「混血」,也對自己仍保持亞洲思維的母親產生抵觸情緒。
▼收聽「紐約客談」:
像Chris這樣的二代華裔移民是夾在美中身分認同與文化認同中間的人。他們會因自己的外貌而被認為是「外國人」,但卻因適應與認同了美國文化而與一代移民的父母也產生隔閡。在疫情後仇亞情緒依然高漲的今天,在主流語境下成長起來的美籍華裔更容易對自己的美國身分及受到的種族歧視感到迷茫、不解與掙扎。
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的報告指出,五分之一的亞裔美國人表示,他們在生活中的某些階段裡,曾試圖隱瞞過屬於自己祖籍地文化的傳統,包括文化習俗、飲食、服飾或宗教習俗等,而其中的主要原因則是怕被嘲笑及渴望融入主流社會。當自己祖籍地文化被社會邊緣化時,美籍華裔會認為說中文是一種恥辱,吃中餐就會被嘲笑。
美國本就是一個移民國家,是一個多元文化的熔爐。尤其是在西語歌曲橫掃流行排行榜、K-Pop受到大量追捧的當下,華裔也應該因為自己的祖籍地文化而感到自信,不應自我貶低,試圖與自己的華人身分認同拉開距離。在1882年的「排華法案」裡,華人因為「如機器般」勤勞苦幹的個性,遭到歧視與排擠。歧視,又何嘗不是主流社會為了保護自己的利益而製造的利己敘事。
如今,華人在紐約占總人口的約10%,華裔科學家更是在許多尖端領域取得了不小的成就。華人應對自己的身分感到驕傲,而不是自恨,華裔就是社會中的中流砥柱。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