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客談/從「黃面孔」看亞裔身分爭奪戰
黃哲倫的「黃面孔」(Yellow Face)回歸百老匯,再次將亞裔在西方媒體中的形象塑造問題推到了聚光燈下。這一爭議不僅存在於電影和戲劇中,百老匯也未能倖免。
▼收聽「紐約客談」:
「黃面孔」是指白人演員通過誇張的化妝和服裝來扮演東亞人的傳統做法,類似於美國早期使用的「黑面」來描繪非洲裔美國人角色。這一做法貶低了亞裔的文化特質,並進一步鞏固了刻板印象。早在1990年「西貢小姐」首次登上百老匯時,這一問題就已經引發爭議。當時由一名白人演員扮演亞洲主角,激起了亞裔社區的不滿,要求舞台上給予更多亞裔演員真正的角色機會。
儘管多年來「黃面孔」現象在舞台上有所減少,但另一種更為隱秘的現象「洗白」(whitewash)卻日益普遍。「洗白」指的是由白人演員扮演原本應該由亞裔或亞裔美國人飾演的角色,這種現象在當今的影視作品中仍然存在。
在好萊塢和百老匯,亞裔角色長期被邊緣化或處於被動地位,真正反映亞裔經歷和故事的作品始終難以獲得平台。「西貢小姐」儘管成為百老匯最成功的作品之一,但它也是亞裔故事被異化的例子。最初,它的焦點是講述越戰後一名越南女子和美國軍官的愛情故事。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這部劇所引發的爭議讓人們重新審視亞洲人的角色——永遠處於弱勢,永遠處於被動地位。
「洗白」的持續存在以及亞裔故事的邊緣化,反映了主流媒體在面對多元文化時的缺失。亞裔社區應繼續發聲,爭取更多機會和真實的文化再現,這不僅是為了消除誤解,更是為了讓我們的聲音成為這個社會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