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客談/鐵打的華埠 流水的業者
隨著疫情的陰影遠去,傳統觀光勝地曼哈頓華埠的很多業者討論的已不再是「恢復情況如何」,而是「有沒有開新店」。雖然經濟大勢不佳,但人們還是要生活,生活之餘也還是要逛逛吃吃、在平凡之餘給自己一些小激勵。因此,華埠的商業雖然說不上什麼大富大貴,但也還算生機蓬勃。
在一些迎合了英文精英階層期待和想像的主流媒體筆下,華埠古早業態的式微,體現了全球扁平化時代少數族裔社區的褪色凋零。然而在本地社區賢達眼中,事情的樣貌並非如此,空前低下的鋪面空置率,足以反映商業的景氣,三不五時開業大吉的新店,也比曼哈頓很多陷入萎縮的街區表現好得多。
在外界的刻板印象中,理想中的華埠,也許應該充滿與義烏小商品徒勞對抗的古早手工藝人、擺滿清代物件的老雜貨舖,或每日從早到晚辛勤售賣炒雜碎的煙火食肆?如今當帶著資本主義印記的快消品、奶茶快餐連鎖業者,紛紛「鳩占鵲巢」,追求腔調的看客們就紛紛感嘆,「華埠不再是以前的那個民俗博物館了」。
其實大可不必這樣悲觀。在最近這些年中,我們確實心有不捨地見證了不少華埠老商號的落幕,然而無論是茶葉店、文具店還是舊式禮品店,他們的停業不是因為華埠衰敗,而是招架不住歲月的流逝和時代的變遷。君不見,老式的書報文具店停業了,但新開的手機店、遊戲店依舊紅火;老茶葉店撤離後的餘溫尚未散盡,來自法拉盛的新蛋撻飲品店就已進駐。炒雜碎是華人特色,茶飲、叉燒包、麻辣燙就不是嗎?
鐵打的華埠,流水的店。放心,華埠還在那裡,自顧自地生生不息著。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