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新年涵蓋亞裔 表彰包容性
全美最大農曆新年慶祝活動之一「舊金山中國農曆新年大遊行」1986年將「農曆新年」加入敘述,以表彰「包容性」;國家廣播公司新聞網(NBC News)報導,如此轉變顯示許多不同文化組織者都在面臨同樣緊張的議題:如何既保持文化完整性,又認可其他文化也在慶祝同一節日;在強調「包容」的大旗下,個別文化節慶會受到什麼影響?
「舊金山中國農曆新年大遊行」自1953年由中華總商會舉辦,1986年至2010年擔任遊行總監的伍初枝(Wayne Hu) 表示,增添「農曆新年」字眼符合當時反映社區多樣性的情緒,美國其他城市和慶祝活動也做了同樣調整。現在許多個別文化慶祝活動,如越南春節(Tet)、韓國春節(Seollal)等,統稱「農曆新年」。
伍初枝說:「使用『農曆新年』是為了擴展慶祝活動並彰顯灣區亞裔社區;更重要的是表明這是包容所有人的舊金山灣區慶祝活動。」
大遊行現任總監黃英豪(Harlan Wong)表示,為體現社區多樣性,遊行歡迎不同文化表演者;今年2月24日大遊行會有日本太鼓參與表演。
但長期參加遊行的美國華僑史學者李萱頤(David Lei)表示,他支持包容精神,問題是,非關農曆新年的表演對中國新年遊行有何助益?
除了中國,許多不同亞洲國家包括印尼、馬來西亞、新加坡等,都慶祝春節。爾灣加州大學越南語和語言學陳教授(Tri Chan Tran)表示,「在美國慶祝農曆新年很重要,因為僑民希望與自身根源和文化建立聯結。」
關鍵是,「農曆新年」固然可以擴展並涵蓋不同文化節慶活動,但這個擴大用語會不會讓個別節慶變得扁平化?
陳教授表示,使用「農曆新年」在語言和文化上都表達了對所有慶祝春節的不同國家的尊重,但單獨慶祝也無妨;「如果是華人社區慶祝春節,直稱為中國新年很合理;同樣地,越南社區宣稱慶祝越南春節(Tet)也沒錯。」
南加州大學亞太博物館(USC Pacific Asia Museum)今年就將透過一系列韓國、中國、越南和泰國的表演,來慶祝春節。
多位專家表示,慶祝新年,心態不必獨尊於一;「我們既可以慶祝個別文化,也可以聯合起來;兩種都有共存的空間。」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