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物理學獎:AI大躍進 是福? 是禍?
今年諾貝爾物理學獎頒給了研究人工智慧的科學家辛頓與霍普菲爾德,讓人更加感受到機器人的腳步聲確實已經緊躡在自然人的身後,而這是福還是禍?
根據辛頓教授「AI五年內就會比人類更聰明」的預測,人類恐怕不只是要慶幸機器人可以為我們做多少事,而要像已故英國科學家霍金那樣思考AI是否將終結人類。
其實,機器人比人類聰明,本身並不是問題,機器人自我學習的能力比人類快速也已經是事實。問題的關鍵在於機器人是否產生自我的意識,以及產生自我意識之後,是否意識到他們是另一個「民族」,而對於人類這個「異民族」發展出友善或敵對的關係。
「意識」可以說是人類最熟悉卻又最無法理解的自然現象之一,其基本性質或如何產生,已經困擾全球智者,包含科學家、哲學家、神學家,少說也有千年之久。在過去由牛頓等科學家所建構的知識體系中,基本上認為一切的自然現象歸根結柢都可以透過其物理性質來理解,可稱為「泛物質主義」。這樣的學說,主張任何現象必須有物質基礎,事件的發生要有近接的作用力促成,且是否發生有確定性。
但在量子力學經過百年的發展,發現了許多無法為傳統物理定律所解釋的「類鬼魅現象」,另一種可稱為「泛心靈主義」也取得一定的發言權。這樣的學說主張,既然次原子的粒子疑似有自己的意識,則不能排除由這些基本粒子所構成的萬物也有某種意義的意識。意識的產生可能是量子世界中無數機率中的一個可能性偶然的實現(或所謂「波函數」的坍塌),也不必然需要物質基礎或近接力量促成。
前一種學說比較不相信意識會自動產生,但也無法證明不會產生;後一種學說雖不能預測意識的產生,但容留有自動偶然產生的機會。
當然,霍金或辛頓的擔心也只是基於對人類存亡的關心所採取採料敵從寬的警覺,機器人既然比人類聰明,他們也可能可以輕易解決自己面對的一切問題,而不需要對人類採取敵對的態度。但這一天的來到,人類雖未必會面臨肉體的終結,但顯然其獨尊於天地的萬物之靈的自我認知必然受到嚴酷的挑戰。
AI發展的腳步不會停下來,機器人取代人類的工作、超越人類的智慧與能力也已經實現,如果有一天發展出意識,其後果可能也不是人類所能控制的。所以「我們」就必須趕緊運用我們的智慧與心靈能力發展出如何與另一種具有靈性的人類相處之道,避免霍金「機器人將終結人類」的下場。
(本文取自10月10日聯合報民意論壇,作者為陳秀鑾教育基金會董事長)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