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頻道

* 拖拉類別可自訂排序
恢復預設 確定
設定
快訊

橙縣華人牧師被中國關押20年 獲釋返美合家團聚

等待Fed降息決定 史指盤中創新高後收於平盤

史特拉斯堡的法國心和德國情

十三世紀建了四座塔樓和城牆,方塔之間由水道隔開,以石橋連通。(李丁.圖片提供)
十三世紀建了四座塔樓和城牆,方塔之間由水道隔開,以石橋連通。(李丁.圖片提供)

特拉斯堡(Strasbourg)是法國阿爾薩斯地區首府,隔萊茵河與德國相望,由公元前12年古羅馬帝國為控制萊茵河建立的兵營發展而來。歷史上,史特拉斯堡的主權曾經十七次易主,被神聖日耳曼帝國統治了幾世紀。1681年當地居民向法國路易十四投降歸順。1870年普法戰爭後被德意志帝國奪回,一戰後歸屬法國。二戰時期又被納粹德國占領,1944年才回歸法國。史特拉斯堡多次交替由德國和法國擁有,成為歐洲兩大民族爭鬥恩怨的見證,也使彼此相鄰卻涇渭分明的法蘭西與日耳曼民族的文化交匯融合。

萊茵河的支流伊爾河橫穿史特拉斯堡市區,環形河道將城市歷史中心格蘭德島環繞。沿著運河留下大量中世紀的精美建築和歷史古蹟,是法德兩國語言文化碰撞交匯之地,是歐洲兩大民族爭鬥融合的生動記錄。1988年史特拉斯堡慶祝建市二千年,同時城市歷史中心入選世界文化遺產。這是首次一個城市的整個市中心區域獲此殊榮。

走出史特拉斯堡火車站,看到古典的老火車站整體包裹著巨大的弧形玻璃外牆,迥然不同的建築風格如此和諧融合,交相輝映,亦擴大了火車站使用面積,設計非凡。

不同年代修建的石橋、鐵橋橫跨伊爾河,有軌電車悠然穿行。過橋進入格蘭德島,就看到古城南門高高的塔樓。十三世紀起沿著伊爾河各支流出口築起一道道防線,建了四座塔樓和城牆,每座方塔之間由水道隔開,以廊橋連通,橋下裝置閘門。中世紀時代,城堡和防衛牆曾護衛著史特拉斯堡。站在沃邦(Vauban)水壩屋頂露台欣賞伊爾河和小法蘭西區,美如一幅彩畫。

小法蘭西區裡運河交錯,中世紀是鞣革工、漁民和磨坊主聚居地。小方石塊鋪就的狹窄小巷,縱橫的石橋,連綿的木筋屋依水而建,深色木筋、老式門窗房梁,帶有濃濃的德國風。窗台上繽紛的鮮花,有趣的小商鋪咖啡館,那是法國人的浪漫。不少房舍的屋頂頗寬大,過去用來曬皮革。無論德國人嚴謹簡潔的基因如何突出,還是無法抵擋法國人的風情萬種。

很奇怪,法國的城市居然有個區叫小法蘭西。問了名字來源,心中的浪漫想像幻滅。此地十六世紀有一家專治花柳病的醫院,德國人把梅毒稱作「法國病」,以此諷刺法國人的放縱,並把這個街區取名「小法蘭西」。

穿過格蘭德島中心克勒貝爾(Kléber)廣場。克勒貝爾將軍1753年出生於此,安葬在自己的雕像下。周邊老街區和大量中世紀建築深深打上了日耳曼民族的烙印。

在歐洲走過的教堂不勝枚舉。肅穆莊嚴的大教堂在晚霞中呈古銅色,多了柔和與溫暖,頓時擊潰我們對歐洲教堂的免疫力,臣服於她的龐大,驚嘆於她的華麗。大教堂始建於1176年,1439年才竣工,採用阿爾薩斯孚日山脈的玫瑰紅砂岩建造,在羅馬風格基礎上建成哥德式建築,尖塔、飛扶壁、尖拱、彩繪花窗,成為法國最美麗和標誌性的建築之一,幾個世紀以來一直是建築師的靈感來源。從1647到1874年,教堂一直是世界上最高的建築,今天一百四十二公尺高度仍是世界第六高教堂,也是現存最高的完全建於中世紀的建築。走進教堂仰望,頓感不凡氣勢及神聖氣氛。管風琴是世界上最大最著名之一。十一米高的天文巨鐘從1547年運作,至今仍能準確鳴鐘報時,每十五分鐘,代表人生四個階段的兒童、青年、壯年和老年人偶就出現,整點時提著板斧的死神會出來報時,有生命循環、人生無常的寓意。

大教堂凝聚著德國建築師歐文.斯坦巴克祖孫三代的堅持與信仰。外部原本對稱設計的雙塔只建了一座,另一個塔尖沒有財力建造,如今成就了這所大教堂的獨特。

史特拉斯堡歸附法國時,主教在大教堂前恭迎路易十四。1725年路易十五在此迎娶波蘭公主。1770年法國王室在此為路易十五迎娶奧地利公主。許多名人留下溢美之詞:雨果的讚嘆:「集巨大與纖細於一身的令人驚異的建築」。歌德的讚美:「莊嚴、廣袤的上帝之樹」。

大教堂腳下有兩座中世紀建築,無聲地表述著歷史的記憶。卡莫澤爾屋1589年在中世紀建築的基礎上改建成文藝復興式木筋結構,正面裝七十五扇窗戶,雕刻女神們和星象。法國最古老的藥店「CERF」,木筋結構,始於1567年。

羅昂宮(Rohan)是歷代皇宮所在地。1731年修建的精緻的巴洛克風宮殿,路易十五、拿破崙一世和妻子約瑟芬、查理十世都曾經住在此宮殿,現在是博物館。

史特拉斯堡率先支持反對羅馬天主教會的宗教改革,以卓越的猶太人社區和新教社區,有別於法國天主教區域的人文傳統。大批思想家、宣道士從歐洲各地湧入。德國人古騰堡(Gutenberg)在史特拉斯堡居住十二年期間,發明了金屬活字印刷,帶來大眾傳播革命,是西方從中世紀向現代社會邁進的關鍵一步。古騰堡廣場上有他的雕像,手拿他所印制的《舊約聖經》。

1792年軍官李爾在史特拉斯堡創作了〈萊茵軍團戰歌〉,馬賽軍團把這首歌傳到巴黎,冠名〈馬賽曲〉。1879年法蘭西第三共和國將其定為國歌。

史特拉斯堡是歐洲議會、歐洲委員會、歐洲人權法院、歐洲科學基金會等國際機構所在地。議會大廈建於1998年,是世界上最大的議會建築,也是該市唯一的大型建築。史特拉斯堡是巴黎之外唯一擁有國家劇院的法國城市,每年舉行法國最大的音樂節,從六月的「古典音樂節」,到以當代作品為特色的「九月音樂節」。

法國作家都德1873年的短篇小說〈最後一課〉寫普法戰爭法蘭西戰敗,阿爾薩斯地區被德意志帝國占領,小學被迫放棄教法語,改教德語。那個小學校便在我們走過的古河道邊。小說中懵懵懂懂的小弗郎茨上最後一堂法語課。哈麥爾先生說:「法語是世界上最美的語言,最明白,最精確……當了亡國奴的人民只要牢記他們的語言,就好像拿著一把打開監獄大門的鑰匙。」鴿子在屋頂上咕咕低叫著,小弗郎茨想:「他們該不會強迫鴿子用德語唱歌吧?」作者細膩描寫了小學的一節課,老師帶著恥辱無可奈何地作別,表現普法戰爭對平民百姓生活的衝擊和法國人民的悲憤情感。1912年胡適將〈最後一課〉譯成中文,長達一個多世紀都選入中學語文教材,所有上過初中的中國人都熟知,愛國主義範本影響了幾代中國人。在法國卻未能入選教材。

法國和德國自法蘭克王國時代就是戰爭不斷的仇敵。當年阿爾薩斯沒有那麼悲傷,法國也沒有那麼無辜。十七世紀以前阿爾薩斯一直歸屬神聖羅馬帝國,屬於哈布斯堡家族的領土,說阿爾薩斯語(德語的分支),文化與德國人同源,三十年戰爭後被法國吞併。〈最後一課〉中似乎阿爾薩斯人都將法語當做母語。其實當時一百五十萬居民中只有上層社會說法語,絕大多數人是講德語,多數人民對回歸德國並不反感,哪有哈麥爾先生那般憂傷。

「小弗朗茨」和他們的兒女在德語教學中成長,可是到他們的孫子上學時改學法語,這不就是〈最後一課〉的相反版本嗎?當他們的重孫上學時,德語又成為官方語言……共和廣場有一座雕塑,一位母親悲傷地撫摸著她的兩個兒子,他們都在法德戰爭中喪生,一位為德國獻身,一位為法國捐軀。阿爾薩斯人被法國和德國奪來搶去,對國家、民族歸屬略顯虛無,不需要背負「亡國滅種」的心理負擔。史特拉斯名字源於德文,法語德語通用,街巷都用雙語命名,城市既有法國風範,亦富德國特色,史特拉斯堡人有著濃厚的法國心和實際的德國情,對語言和國家的認同感是錯綜複雜的。

在史特拉斯堡,美食也是生活藝術,是受到幾世紀傳統滋養而且不斷創新的文化。德國的醃酸菜燉肉、煙燻豬肘和香腸,搭配法國葡萄酒,成為居民習以為常的飲食組合。

經歷幾百年糾葛,德意志和法蘭西兩大民族涇渭分明的文化習俗、生活方式、宗教信仰乃至飲食習慣,在阿爾薩斯地區糅合得非常理想。史特拉斯堡作為阿爾薩斯地區的中心,更是將法國人的細膩優雅和德國人的精明內斂,完美匹配,既有法國的浪漫時尚,亦富有德國的嚴謹幹練,讓我們喜愛,不禁稱讚:混搭得好!(寄自喬治亞州)

「小法蘭西」連綿的木筋屋依水而建,濃濃的德國風。(李丁.圖片提供)
「小法蘭西」連綿的木筋屋依水而建,濃濃的德國風。(李丁.圖片提供)
大教堂「集巨大與纖細於一身」,另一個塔尖沒有財力建造,成就了教堂的獨特。(李丁....
大教堂「集巨大與纖細於一身」,另一個塔尖沒有財力建造,成就了教堂的獨特。(李丁.圖片提供)
彼此相鄰又涇渭分明的法蘭西與日耳曼民族文化,在這裡交匯融合。(李丁.圖片提供)
彼此相鄰又涇渭分明的法蘭西與日耳曼民族文化,在這裡交匯融合。(李丁.圖片提供)

德國 特拉斯 雕塑

上一則

活著就是幸福

下一則

華裔律師鐘宜珍首部小說「山東的女兒」改編家族史 獲紐時推薦

延伸閱讀

超人氣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