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頻道

* 拖拉類別可自訂排序
恢復預設 確定
設定
快訊

經濟艙好座位不用搶?旅遊達人分享「極限延遲報到」成功率9成

法拉盛王子街商機紅火 奶茶、火鍋、麻將店全來了

學習敬畏自然——阿拉斯加之旅(上)

溫馴的阿拉斯加雌麋鹿,供人牽行。(萍萍.圖片提供)
溫馴的阿拉斯加雌麋鹿,供人牽行。(萍萍.圖片提供)

阿拉斯加,一個離美國本土遙遠而近北極圈的第一大州,一處曾有淘金熱潮和籌建千里輸油管工程的爭議地區,也是一個充滿神祕故事的酷寒凍原帶。

美國著名小說家傑克倫敦(Jack London)曾以阿拉斯加為背景寫了《野性的呼喚》(The Call of the Wild)和《白牙》(White Fang)兩本膾炙人口的小說,還有發生於上世紀真人真事的迪士尼影片《多哥》(Togo),都源自於這塊美國最大也是最奇特的州,我當然要親自拜訪一探究竟。

從阿拉斯加回來後,不禁深深感嘆「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阿拉斯加行真是大開我眼界,並增長我的知識。

與野生動物四目相對

阿拉斯加地廣人稀,是野生動物的樂園,因此旅途中偶遇各式各樣野生動物不足為奇,但近距離與野生動物四目相對,則大出我意料之外。令人興奮的是,陸海空三類野生動物都被我們遇到了。

在電視或電影裡我常看到駝鹿(Moose),但從未真正親身遇到這體型巨碩的鹿科動物。意外地,第一天抵達阿拉斯加最大城市安哥拉治,我們在市郊步道漫步,朋友正感嘆此地車輛不斷呼嘯而過,動物早被嚇跑了,不可能看到駝鹿。語音才剛落下,迎面走來一隻年輕的雄駝鹿,鹿角上的鹿茸初脫,角的形狀也尚未定型,駝鹿角一般都猶如手掌形狀,這隻鹿的角仍是樹枝狀。牠帶著一副好奇模樣朝我們緩步走來,一點也不懼怕人,看起來十分和善溫馴,似乎要與我們近身打招呼。我們興奮地舉著相機猛照,兩腳也慢慢地往這隻可愛的野生動物靠近。

走到離駝鹿約二、三十英尺時,一位腳踏車騎士悄悄停在我們身後,輕聲告訴我們別再靠近那頭野駝鹿,因為現在正值秋季是鹿群交配的季節,雄鹿體內荷爾蒙充沛,找不到雌鹿,情緒可能不穩,隨時會衝撞人類。我們一聽,趕緊慢慢後退,我們這些無知無識不知死活的觀光客,差點闖禍還不自知。後來拜訪國家公園,公園管理員就一直重申,訪客在阿拉斯加被駝鹿傷害的數目遠比被熊傷害的數目還高。我當時慚愧地想,我們差點就是那受傷人口統計數字之一了。

阿拉斯加駝鹿是鹿科中體型最大的鹿種,一般人誤以為鹿的性情溫和不會傷人,殊不知大鹿高速衝撞過來,猶如車子撞人,非死即傷,大意不得。安哥拉治機場內即展示了一隻體重破世界紀錄的雄駝鹿標本,比駿馬還高、還壯,我站在旁邊,頭頂只達牠的腹部,每個過往訪客都驚嘆不已。

阿拉斯加是全美最多駝鹿的州,據說,有近二十萬隻左右。我們後來在旅途中,經常瞥見駝鹿站在路旁的樹叢中,公路旁也處處豎立著注意駝鹿穿越的警告牌。

阿拉斯加有另一種鹿,就是聖誕夜為聖誕老公公拉雪橇發送禮物的麋鹿(Reindeer)。我們到費爾班克斯(Fairbanks)城郊的麋鹿農場參觀,還可以牽著麋鹿散步。講解員告訴我們,野麋鹿在美國稱為「馴鹿」(Caribou),農場馴養的馴鹿才稱「麋鹿」,中文翻譯太讓人困惑了。讓我驚訝的是,我一直以為只有雄鹿才會長鹿角,麋鹿卻是雌雄兩性都會長角的唯一鹿種,完全推翻了我先前的認知。鹿角每年都會換新,所以很多掛在牆上裝飾的鹿角,不見得都是獵殺鹿後的戰利品,有些可能是自然脫落的鹿角,這也是我以前不知的冷知識。

鹿喜愛奔跑,只要鹿群中有一隻開始跑,其他鹿就會莫名其妙地跟著狂奔亂跑。講解員警告我們,一看到麋鹿群無緣無故奔跑,必要馬上站定或躲在樹後,麋鹿自己會快速轉彎繞過障礙物或飛奔跨越過去,切莫驚慌亂跑亂躲,反而容易被撞到。我百思不解的是,成年麋鹿角幾乎與其腳一樣長,上面分叉又多,麋鹿頂著一個與自己身高相近的高聳分叉裝飾物,在森林裡快速奔跑跳躍,如何閃過樹枝或樹幹而不被纏住或絆倒?簡直可以媲美金庸武俠小說《天龍八部》裡描述段譽的「凌波微步」輕功了,靈巧快速,令人難以置信。

除了陸地動物,我們在阿拉斯加還近距離遇到一隻罕見的白頭海鵰(Bald Eagle)。一日清晨,在瓦爾迪茲港(Valdez),我們等待登船到外海觀賞冰川,由於時間尚早,就沿著港灣散步。沒走多遠,驚然發現一隻巨大的白頭海鵰,靜靜地棲息在水邊柵欄上,距離不過咫尺之遙,我可以清晰看到牠頭頂上一根根白色羽毛,配著倒勾的黃色鳥喙,一雙犀利鷹眼瞪向我們,果然是凶悍勇猛,英姿颯爽,一副王者之姿。四目相看幾秒後,牠不緩不急地展開翅膀飛離。白頭海鵰是美國國鳥,在美國本土極少見,阿拉斯加境內雖有不少,但如此近距離相遇,仍讓我興奮不已。

阿拉斯加海域是鮭魚的故鄉,當地漁業發展局在海邊築構人造水梯供鮭魚洄游產卵,孵化的鮭魚在養殖場內生活成長一年後,才讓其返回大洋。鮭魚在大海裡從阿拉斯加海域游到美國華盛頓州,一年後,鮭魚洄游的基因特性促其自動返回阿拉斯加海域產卵。於是每年六月中至九月中,成千上萬的鮭魚出現在瓦爾迪茲外海的魚梯處,吸引無數海鳥、海獅和灰熊等野生動物聚集該處大快朵頤。我們在該處看到水中無數鮭魚游動跳躍,天空中則有成千上萬海鳥聒噪不停地盤旋飛繞,幾隻肥嘟嘟的海獅在淺水處嬉戲吼叫狂吃,熱鬧非凡,猶如動物嘉年狂歡會,那熱鬧壯觀情景令人嘆為觀止。

原住民的製衣手工藝

在阿拉斯加博物館參觀寒冷地區的原住民文化,我本以為與美國本土印地安族文化大同小異,只不過禦寒衣著不同罷了。想當然爾,北極附近的原住民必是厚裘裹身,而厚裘衣料當然是就地取材的動物皮毛。我瀏覽著博物館內展覽的原住民皮裘,覆毛密實滑順,顯然頗為暖和。不經意讀到旁邊的解說,我才驚然發現該厚裘其實是用上百隻「鳥皮」製成。所謂鳥皮,並非單單羽毛,而是一隻隻去肉後連皮帶羽毛的整張鳥皮。我頓時大悟,早期北極原住民用簡單的邏輯思考,天上的鳥兒不懼酷寒氣流,在空中展翅振飛,其皮毛必然有特殊的保暖機制,但僅僅羽毛又不足以保暖,也很難縫製成整件衣裘。如果剝下整隻帶羽毛的鳥皮,一片片攤開縫接成大塊衣料後,再裁製成衣裘就容易多了。奇的是,其他寒冷地區居民都只會用動物皮毛,譬如,鹿皮、牛皮、熊皮等作為禦寒衣物,唯獨阿拉斯加原住民懂得用鳥皮縫製冬裘,令我大開眼界。據說,此項手工藝已瀕臨失傳,現今製造禦寒衣物的科技發達,自然不會有人再穿鳥皮大衣了,而鳥類保護人士也不會允許當今人類為一件衣服獵殺上百隻鳥兒。

原住民另一奇特的衣物,是薄如蟬翼的半透明雨衣,其材質猶似今日的透明塑膠,可是早期原住民哪兒來的塑膠?我細讀旁邊解說,才驚訝發現雨衣是用海獅或海象內腸所製。原住民將動物腸子從裡往外翻,刮淨洗淨曬乾後,一條條剪開攤平,縫接成大塊布料,再剪裁成雨衣。原住民為何只用海中哺乳類動物的內腸為材料,而不用陸地上大型動物的內腸?博物館沒有解說,我猜測,或者海獅海象易於捕獲,或者原住民思忖生活於海中的動物內腸才能防水?無論如何,如此奇特的手工藝完全在我狹隘知識的範圍之外,令我大開眼界。(上)(寄自加州)

靜靜棲息在港邊欄柵的白頭海鵰,頗有王者之風。(萍萍.圖片提供)
靜靜棲息在港邊欄柵的白頭海鵰,頗有王者之風。(萍萍.圖片提供)
原住民製作的冬裘,使用上百隻鳥皮縫製而成。(萍萍.圖片提供)
原住民製作的冬裘,使用上百隻鳥皮縫製而成。(萍萍.圖片提供)

原住民 博物館 迪士尼

上一則

活著就是幸福

下一則

華裔律師鐘宜珍首部小說「山東的女兒」改編家族史 獲紐時推薦

延伸閱讀

超人氣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