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紐約尋找艾茵蘭德(上)
1995年開始,我幾乎每天坐通勤火車從康州到曼哈頓。最初兩年是上學,畢業之後是上班。通勤車老舊,搖搖晃晃地開上好久,最後一段是進了隧道(其實是火車站的負一層),燈光昏暗。火車上的上班人士個個衣冠楚楚,在狹窄的車廂裡坐久了也是昏昏欲睡。好不容易到站了,下火車,月台裡的空氣渾濁、炎熱,剛進站的火車冒著灼人的熱氣,空氣裡盡是柴油嗆鼻的氣味,加上地下一層的地面永遠帶著尿騷味兒的骯髒,這一段路對搭火車從郊區到紐約謀生的人來說是煉獄。順著窄窄的通道拾階而上,走出月台走進大廳忽然眼前一亮——抬頭是挑高十米的古典綠穹頂,上面畫滿星座,腳下是大理石鋪就的水磨石地面。大廳正中間有一個圓形的問詢處小亭,亭頂上是一隻黃銅製的鐘——鐘有四面,分別對著東西南北四個方向。鐘面是整塊的透明蛋白石製成的球形曲面,據說價值兩百萬美元。鐘頂雕刻著一顆黃銅製的橡子。橡子是中央車站的創建者、美國鍍金時代的「鐵路大王」范德比爾特的家族標誌。這口黃銅鐘的估值超過一千萬美金,它是紐約城的標誌,英文裡的俗語「在鐘邊等我」(wait for me by the clock),就是指這座四面鐘。
紐約四十二街的中央車站是大都市的交通樞紐,是去紐約上州和康州的藍線、紅線火車進城的終點站。中央車站多年來在眾多的好萊塢影視經典中反覆出現,比如《革命之路》(Revolutionary Road)、《廣告狂人》(Mad Men),動畫片《馬達加斯加的企鵝》(Penguins of Madagascar)。1970年作家艾茵蘭德(Ayn Rand, 1905-1982)接受雜誌採訪時,也在這座鐘邊拍作者像。
中央車站建築風格叫「巴黎美術學院派」,集古典建築風格大成的雄偉雜燴——外牆對稱的巨柱,正門頂上有雕花神像,挑高超過十五尺的大廳,繪有十二星座的大廳頂棚,都是這個風格的特色。最初興建並完成的中央車站是在1871年,出資者是范德比爾特(Cornelius Vanderbilt, 1794-1877),他的銅像至今樹立於正門上方的位置,和拱門頂上象徵速度、力量和夢想的希臘神話三神的雕像,同為這座交通樞紐的保護神。
從中央車站正門出來,向左過一條街就是公園大道以及名品店林立的第五大道,向右是萊辛頓大道。一路上都是名品店和高檔餐館,摩天高樓接天而立,狹窄的街道籠罩在大樓的陰影裡,紅塵囂囂,街上的人行色匆匆,用《大亨小傳》(The Great Gatsby)裡的話:「充滿的都是金錢的響聲」。
從四十二街沿街第五大道往北走,不遠是洛克菲勒中心,那裡也是電視台NBC的總部,每年十二月初聖誕樹點燈的地方。洛克菲勒中心的庭院裡有一座阿特拉斯的銅像,神話裡的巨人雙手托舉著地球,全身肌肉緊繃,滿臉堅韌。每次我看到這個銅像,就想起《哈姆雷特》中著名獨白的開頭:「這是一個顛倒混亂的時代,唉,倒楣的我卻要負起重整乾坤的責任。」銅像是在1937年安置在這裡的,現在它已經變成經典小說《阿特拉斯聳聳肩》(Atlas Shrugged)的標誌性雕像。
艾茵蘭德對於一部分人來說,大名鼎鼎,影響深遠,但對另一部分人可能都不知道她何許人也。喜愛她的讀者,在她的作品中讀到勵精圖治,個人至上的至理,被她宣揚的個人奮鬥精神迷得神魂顛倒;而痛恨她的讀者,稱她為「女男人」。「女男人」毫不臉紅地代表了自私自利的菁英主義,在山寨尼采超人哲學的基礎上充斥著社會達爾文主義。她的代表作《源泉》(The Fountainhead)和《阿特拉斯聳聳肩》除了在價值觀上的硬傷外,其他的缺點包括:人物從理念出發,動不動就慷慨講演,教訓讀者。這些兩極化的評價糾纏了艾茵蘭德的一生,連她晚年重病時申請社保醫保,都被批評她的人拿來說事——既然多年來批評福利社會,現在卻要主動享受福利制度的好處,說一套做一套。
艾茵蘭德的《源泉》和《阿特拉斯聳聳肩》至今都是美國高中英文課推薦閱讀書目之一。跟其他作家相比,艾茵蘭德更像哲學家,她也的確以哲學家自居。但跟哲學家比,她的傳世之作又是虛構作品而非理論著作。她被美國聯儲主席格林斯潘稱為「最聰明的女人」,《源泉》和《阿特拉斯聳聳肩》出版超過半個世紀,依然加印熱賣,被矽谷和華爾街菁英及保守派議員奉為人生寶典,不僅要讀,而且要天天讀、大聲朗讀。
沿著第五大道向南十分鐘,走到三十四街、三十五街、三十六街——這幾條街是艾茵蘭德世界的關鍵字:「艾茵蘭德來信」的編輯部在麥迪遜大街183號。現在那個地址還在,但第一層的門店被一家法式家具店租用,朱紅色的大門緊閉,門上貼一張通知:「正在裝修」。不遠處是帝國大廈,位於三十四街。《客觀主義通訊》雜誌成立後,曾在帝國大廈設過辦公室。艾茵蘭德對三十四街有情結,1951年她和丈夫法蘭克決定從洛杉磯搬回到紐約,他們駕車從西到東橫跨美國大陸,一路高唱著一戰時英國流行的軍歌〈蒂珀雷里在遠方〉 (It's a Long Way to Tipperary),歌詞改成「到三十四街還有長路,長長的路。」
東三十六街與萊辛頓街交界處的公寓 「布隆里」(Bromley),是一棟灰色鋼筋水泥的高樓。從1951年到1965年她曾住在這裡,完成了《阿特拉斯聳聳肩》以及之後的隨筆集代表作《自私的美德》(The Virtue of Selfishness)。那時《源泉》已經出版,她身邊聚攏了一群忠實的死黨粉絲,其中包括後來作了四屆聯儲主席的格林斯潘, 也包括為了她把姓都改了的南森。艾派信眾周末的定期聚會也在這裡進行。
1943年《源泉》出版, 這本小說是按照「客觀主義」的價值觀布局的虛構作品,主人公豪伍德諾克是年輕英俊的天才建築師, 相信人生的終極使命是追求自己的滿足和快樂。諾克不滿意自己設計的公屋廉租樓被無良愚蠢的政府官員隨意改動,便把那棟剛剛建成的廉租房給炸平了。諾克因此被抓起來受審, 在法庭上他慷慨激昂、滔滔不絕地為自己辯護,堅信自己個人主義追求遠超於社會的集體福祉,「為他人服務,為集體獻身」的教條是對個體理性的踐踏,「人必須對自己負責,且只對自己負責」。他的雄辯打動了每一位陪審團成員,他們一致投票宣判他無罪開釋。《源泉》是艾茵蘭德的下一部作品《阿特拉斯聳聳肩》的序曲,後者被認為是艾茵蘭德的傑作。(上)(寄自康州)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