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頻道

* 拖拉類別可自訂排序
恢復預設 確定
設定
快訊

世界杯資格賽/中國隊「血恥之戰」1:3不敵日本

內定「邊境沙皇」霍曼:上台首日便將雷厲風行

黑桃王后

黑桃王后牌。(圖∕薛維提供)
黑桃王后牌。(圖∕薛維提供)

《黑桃王后》可能是俄國文學之父普希金(1799-1837)最受歡迎的中篇小說。普希金三十五歲時出版此書,三年後即因與人決鬥而去世。小說背景是凱薩琳二世統治時代。故事內容相當簡單,略述於下:

故事主角是位德裔工程師軍官格爾門,他常專注觀看別人賭牌,但從不參加。一次他聽朋友唐姆斯基談起自己八十七歲的祖母伯爵夫人。這位夫人年輕時容貌出眾,曾在巴黎有「莫斯科的維納斯」之稱,常出入法國宮廷和貴族家中。一次她在豪賭後輸光所有,只好求助於著名的聖傑曼伯爵。傳說中的聖傑曼是位巫師般的人物,通曉煉金術,亦可預言未來。聖傑曼告訴伯爵夫人三張必贏的牌,她因而大賺了一筆,但從此金盆洗手戒賭。

格爾門個性極端執著,他很快就著魔似地渴望知道伯爵夫人的三張牌。(我猜這也許是作者把他寫成德國人的緣故)。他的策略是先追求伯爵夫人身邊的美麗少女麗莎(伯爵夫人是麗莎的監護人)。麗莎十分厭倦這種亦步亦趨隨侍著老太太、被呼來喝去的生活,夢想有位白馬王子把她救出,遠走高飛。她被格爾門凌厲的情書攻勢所征服,答應私下約會。她告訴格爾門何時何處可以溜進府邸,如何躲過僕人,到達伯爵夫人的臥室。臥室中的屏風後有兩扇小門,一扇通往沒人用的書房,另一扇後面有個樓梯通往麗莎的房間。

格爾門依照指示進入了伯爵夫人的臥室,走到了屏風後,略微遲疑,就躲進了書房。不久夫人返家,僕人服侍更衣後一一退下,在夫人沉醉在輝煌的往日記憶時,格爾門突然現身。他先是要求夫人告訴他那三張牌,苦苦哀求不果後,便掏出手槍恐嚇她。不料老人經不起驚嚇,竟然就一命嗚呼。格爾門看到自己闖下大禍,便匆匆從另一道門逃到麗莎的房間,告訴她事情經過,並辯稱自己無意殺人,因為子彈沒有上膛。麗莎雖助他逃走,但她很傷心,她知道了格爾門對她示愛只是為了要接近伯爵夫人的手段。

格爾門參加伯爵夫人葬禮,凝視夫人的臉時,夫人突然睜開眼,帶著譏嘲的表情向他眨了一隻眼。當晚夫人鬼魂出現,告訴他三張必贏的牌是三、七、A。他每晚只能賭一張,連賭三晚。夫人還說如果他娶麗莎為妻,她會寬恕他。次日格爾門帶著他全部存款到貴族常光顧豪賭處下注。他下注三和七都大贏,第三晚他下注A牌,但是亮牌時他發現手中的牌並非A,而是黑桃王后。他凝視牌時忽然發現牌上的黑桃王后很像伯爵夫人,只見黑桃王后譏嘲地對他眨了眨眼,格爾門因而失去了全部財產。後來格爾門發了瘋,在瘋人院裡他口中不停地念著「三、七、A……」。

麗莎對格爾門和愛情完全失望,後來嫁給伯爵夫人的總管的公務員兒子。

這樣一個充滿超自然現象、鬼魂、狂熱(對賭博)等元素的故事,自然是歌劇的好題材。後來被歌劇大師柴可夫斯基(1840-93)看中,改編成同名歌劇(The Queen of Spades),1890年12月在聖彼得堡首演,大為成功,很快傳遍歐陸,1910年即飄洋過海到紐約大都會歌劇院。這是柴可夫斯基第三次用普希金的作品編成歌劇。

可是改編歌劇有個大問題。普希金的小說諷刺性強,而柴可夫斯基是浪漫派大師,他的歌劇怎能沒有深刻的愛情?於是,普希金玩世譏刺的故事到了大師手中便脫胎換骨,成了動人心弦的愛情故事。歌劇中,格爾門開始時是真心迷戀上麗莎,甚至在聽到麗莎訂婚後打算自殺。麗莎被他深情感動也以真情回報。麗莎在歌劇中是伯爵夫人的孫女,出身高貴,已訂終身於親王(是柴可夫斯基添加的人物),而親王也全心崇拜她愛戀她。可是她為了格爾門不惜拋棄這一切。後來當她發現格爾門好像中了邪,不但沒有把她放在心上,甚至被賭牌迷昏了頭,竟然認不出她來時,萬念俱灰之餘竟投河自盡。歌劇結尾格爾門失去一切,舉槍自殺。臨死時神智恢復,想起麗莎(他不知麗莎已死),求她寬恕,稱她為他的天使、女神,重申對她的愛。

只讀歌劇故事會覺得這和義大利的浪漫派歌劇相似,但是柴可夫斯基的音樂卻使俄國的浪漫派歌劇別樹一幟。音樂雖然優美,卻憂鬱悲愴,灰暗沉重,表現出劇中人物心境的糾結、痛苦、恐懼、悲觀。主角悲劇性的死亡多是毫無意義的。義大利大師如威爾第的歌劇雖然也常以主角的死亡或自我犧牲結束,可是音樂多是悲壯的,即使哀痛也是昇華性的,甚至帶有光榮頌讚的意味,使聽眾感受到美好崇高的情操。更不論德國大師華格納了。華格納劇中的自我犧牲的結果常是救贖,偉大的音樂甚至達到了宗教的境界。《黑桃王后》全劇的氣氛可以劇中寶琳(麗莎的閨密)唱的一首哀傷的歌為代表。歌中先描述青春的美麗和快樂,愛情將帶來的幸福,但語鋒一轉,卻說等待自己的只有墳墓。筆者觀此劇的感覺,有如聽了一首漫長的《悲愴交響樂》第四樂章,加上讀了小說《安娜.卡列尼娜》。

不過全劇有一個短短的紓解,那是一幕宮廷戲。凱薩琳大帝時代俄國貴族全盤西歐化,這類清純的牧羊女短劇在貴族府邸中是時髦的娛樂節目。令人驚嘆的是,如果只聽此段輕靈快樂的音樂,一般人很可能誤以為是莫札特(與凱薩琳二世同時代)的作品。柴可夫斯基的才能和關注細節,由此可見一斑。劇中親王示愛的一首詠嘆調非常優美,麗莎的兩首詠嘆調也都動聽。

《黑桃王后》在美國不如《奧涅根》知名,筆者在芝加哥只觀賞過兩次。二十年前的演出是傳統式的,背景、服裝都十分奢華。最近的一次是以二十世紀初的服裝演出,背景是簡單抽象的黑灰布簾,營造出幽暗抑鬱的氣氛。合唱隊也穿著和背景一樣灰暗的服裝,常與主角反向行走,顯出主角的孤獨。導演著重在男女主角的心理過程,而男女主角都屬演技派的歌手,把麗莎的絕望和格爾門的著魔和最後幾近瘋狂,演得絲絲入扣。筆者一向不喜歡導演亂改時代背景,但這次演出的確加重了劇情的震撼力。

黑桃王后象徵伯爵夫人,毋庸置疑,它也象徵死亡。這個死亡不止是肉體上的,也是精神上的死亡。原著中麗莎放棄了她的夢,與現實妥協,嫁了一個平庸的公務員,過了平凡的一生。格爾門為了野心付出了可怕的代價,卻是罪有應得。

格爾門是位性格複雜的人物,原著中他被描述為一個自私、心機重、會算計、貪心的傢伙,他對麗莎的追求純屬接近伯爵夫人的手段,並沒有真情,他的第一封情書甚至是抄自某德文小說。當夫人的鬼魂指給他一條生路,說如果他娶麗莎,她會原諒他,格爾門卻一心只想著贏牌,根本沒想到麗莎,結果造成他最後一張牌的失誤。不過他也不是十惡不赦的惡棍,他在選擇屏風後的兩道門時曾經遲疑了一會,也沒有存心殺人。夫人死後,他也有些罪惡感,所以參加她的葬禮。近代有許多學者認為老夫人的鬼魂顯現是格爾門的幻覺,可能那時他已經開始喪失心智,最後一張錯牌也是他精神失常的表現。筆者雖不是專家,仍覺得完全以格爾門的心理狀況來詮釋,未免巧合太多,僅僅憑妄想症不大可能全猜對三張牌。

柴可夫斯基以音樂和劇本給了男主角相當的深度,使觀眾對他產生同情。他對麗莎是真心愛戀,至於他為什麼瘋狂地想賭博致富呢?他並不窮,也沒有急迫的經濟壓力。這或許和他是移民有關。他煢煢孑立,沒有真正的朋友,加上他傾慕的對象的社會階級又比他高很多,而致富是打進上流社會的唯一機會。不幸的是,他對賭博的著魔凌駕了一切其他念頭,以致身不由主,趨近瘋狂。可嘆他這個病態的執著造成了老伯爵夫人的猝死,無辜的麗莎無謂的犧牲,以及他本人悲劇性的結尾。(寄自伊利諾州)

柴可夫斯基(1888年)。(圖∕取自維基共享資源)
柴可夫斯基(1888年)。(圖∕取自維基共享資源)
賭博- Falschspieler Gerard van Honthorst (...
賭博- Falschspieler Gerard van Honthorst (1592-1656)畫作。(圖∕薛維提供)
格爾門突然現身在老夫人面前。(圖∕薛維提供)
格爾門突然現身在老夫人面前。(圖∕薛維提供)

歌劇 俄國 義大利

上一則

父親的寓所

下一則

藤田嗣治「坐姿裸女」首現拍場 科學家解「乳白」魅力

延伸閱讀

超人氣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