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宇重光誌(下)
老厝還有一個缺點,每年春夏之間煙雨濛濛的黃梅天,就是那被古今詩人一再吟誦的梅子黃時雨的人間四月天,在我們石板地面的厝裡,到處都是濕漉漉水淋淋的,因為石頭沒有吸水性,碰上下雨,上面漏水下面出水,屋裡簡直找不到一塊乾的地方。
在我剛上初中,看到城鎮同學住的樓房時,我就在心裡暗暗發誓,一旦有一天能跳出農村,掙了大錢,首要任務就是要幫家裡蓋個房子,逃離這漏水的屋頂,出水的地板。
後來,我也真的跳出了農村,雖然始終沒有掙到大錢,但也盡了自己所能,在其他幾家鄰居或親堂陸續蓋了新房,搬離了老厝後,資助家裡蓋了房子搬離了老厝。奇怪的是,老家的氣候隨後竟然發生了巨大變化,不僅雨水稀少,每年討厭的黃梅天也幾乎消失了,當年令我深惡痛絕的遍地出水,到處濕滑的景象,再也沒有或極少出現。
前些年回去,沒到村口就先看到村莊周邊新房林立,而處於村中心,包括我們的老厝在內的舊厝,大都荒涼破敗,屋頂搖搖欲墜,老厝就像那些年久失修的破廟一樣即將倒塌。在老厝裡成長的蹉跎歲月,經歷的悲歡離合,品嘗過的酸甜苦辣,都正在隨老厝一起老去。
不料兩年前從老家傳來老厝即將翻修的消息。原來是西邊楊家一戶旅居香港的鄰居,發達以後回鄉祭拜祖先,看到老厝祭祖的大廳(閩南人叫公嬤廳),已經岌岌可危,於是發起了修繕老厝的倡議。閩南人,尤其是老派的閩南人都特別重視這個公嬤廳,因為那是大年三十敬拜天公和祖宗的神聖廳堂,子孫後代都靠公嬤廳保佑著。所以,哪怕早已蓋了新房搬出去,遇到重大節日或過春節,還是得回到公嬤廳拜拜。
他初步估計需要大約一百萬人民幣左右,才能徹底翻修,於是帶頭捐出四十萬人民幣。而我們這一族的遠房堂哥的小兒子也在香港發展得很好,立刻響應,也捐出了幾乎同樣數目的錢款。
然後其他家庭,按照男丁人頭分派可負擔得起的一定數目款項,嫁出去的女生則不要求出錢。不過我們幾個在國外或香港的所謂「金姑」,每人也都出了一份錢,國內的金姑或金姑後代們,也都根據自家財務狀況,從一千到一萬地捐了不少。
聚沙成塔,我們兩大家族總共籌集了一百三十多萬人民幣,比預期的數目多得多,不僅翻修老厝綽綽有餘,還能夠在竣工之日宴請全村每戶戶主。竣工典禮非常隆重,香港的遠近房親戚鄰居都回來了,兩大家族始祖地族親也都專門前來慶賀。
從家裡發來的慶祝盛況視頻可以看出,翻修過的老厝(見圖),外表除了張燈結綵,紅毯鋪地,基本上還是原來的樣子,但裡頭煥然一新,金碧輝煌。廳堂最顯眼處的牆面,專門勒石記載了包括老厝歷史、家族淵源,以及此次翻修捐贈錢款的每戶男戶主夫婦和每個金姑芳名的「祖宇重光誌」。兩百餘年高齡的古厝重生了!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