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頻道

* 拖拉類別可自訂排序
恢復預設 確定
設定
快訊

要讓步了?普亭對與川普達成停火協議持開放態度

紐約州百大最佳小學 地獄廚房「成功學院」奪冠

福利院棄兒今安在

一位被美國人領養的小姑娘麗蓓卡,在其養母陪同下,從華盛頓來到揚子江畔的江陰,尋找她的中國生身父母,地方媒體予以披露,要求公眾提供線索,經過多方打聽,終於如願以償。萬水千山,遠涉重洋,擋不住、隔不斷鄉情親情啊!

上世紀九○年代末,江陰福利院收養的棄兒,先後有幾十名被外國家庭領養,我曾參與此事。外國人到中國領養孩子,除要求了解其出生日期和長相外,還想得到一份健康檔案,福利院將這項工作,委託我這位兒科老醫生辦理。

那些年,福利院陳院長一年來醫院好幾次,每次要送掉兩三名,不消說,都是清一色女娃,從兩三個月至周歲不等。福利院給她們取名江芬、江芳、江梅、江蘭、江竹、江菊什麼的,這些娃是在江陰出生的,就讓她們都姓「江」,長大之後倘若來中國尋根,福利院可以「對號入座」,提供有關線索。

我為福利院辦理這件事,先後有十多次,不論看病多忙,也要盡快辦妥,好讓這些娃早點上路,各得其所。陳院長不無抱歉地說,屢次打擾真是過意不去。而我說,不必介意。那是實行計畫生育「一胎化」年代,想生男孩卻生了個丫頭,乃棄之,生身父母把她們當一棵草,而「老外」領回去當心肝寶貝呢!用莊稼人的話說,這些娃是「跳進白米囤裡」啊!我能為她們助一臂之力,成人之美,豈不比燒香拜佛、吃素修行還要強,這樣的善事理應來者不拒,多多益善。

外國人到中國領養孩子,必須先到北京,找中國民政部,然後介紹到各省民政機構,讓他們在省城等著,不允許直接闖基層福利院。每次上下聯繫好之後,福利院陳院長親自帶領保母,抱著孩子去南京,與領養家長見面,讓外國父母一一領回。在交接孩子時,那歡樂的場景,真是難以用筆墨形容。

有一次,我到江陰福利院看望那些棄嬰,偶然遇見一位來自美國的中年婦女,她顯然是跳過省城,直接闖基層福利院試探一番。我用蹩腳英語跟她交談,問她為什麼領中國小孩?她笑著說,中國是禮儀之邦,孩子有長大之後孝敬父母的傳統;再說,讓國籍和膚色不同的孩子充當家庭成員,挺有意思。

這些孩子被外國人領養之後,命運如何?會不會如某些人想像的那樣,長大之後說不定賣到性服務場所,甚至充當人體器官移植的「供體」,我不免躊躇。後來聽海外歸來的人說,領養兒在「老外」家庭受到寵愛與精心培育,使我打消了這種不必要的顧慮。「參考消息」駐外記者曾報導,領養中國兒童的美國父母,希望他們留住中國根,不放棄自己的民族文化,有好多家長,把孩子送入教中文的學校,讓孩子同時掌握中國語言文字。

那年春節前的一天夜裡,偶然聽到加拿大國際廣播電台華語廣播,說是那裡領養中國孩子的家庭,每逢春節、中秋節、「十一」等中國人的傳統節日,總要舉行慶祝活動和家宴,這些家庭還相互串連和聯歡呢!家長毫不隱瞞地告訴孩子:你們是在中國出生的,可別忘記中國,不少人家還為孩子請家庭教師教中文。

「老外」如此善待領養兒,我聽了廣播之後,心情十分激動,作為參與此事的一名中國醫生,特地致函「加廣」,表示讚賞與欣慰。該電台在「聽眾園地」節目中播出我這封信。

福利院陳院長要我為兩名被人遺棄的殘疾兒做健康檔案,說「老外」要認領。我不禁驚訝,怎麼領養殘疾兒呢?陳院長說,人家指名要領養殘疾兒。有的外國家庭並不寬裕,又無就業技能,就領養殘疾兒,在那些發達國家,殘疾兒由政府委託家庭撫養,給的錢頗豐裕,再說,殘疾兒教育與醫療費用,乃至長大之後就業,國家統統包下來。於是有的貧困無子女家庭,就領養一兩名殘疾兒,既可以靠國家提供的補助相依為命,又可以跟孩子進行感情交流,享受天倫之樂。啊,帶殘的花朵,同樣得到人間珍惜與愛護,多麼難能可貴啊!

這些被外國家庭領養的棄嬰,長大之後,不少養父母主動致函江陰福利院,報告孩子近況,並且附照片和全家合影;不像中國民間的做法:領養孩子的人家跟其生身父母「老死不相往來」,因為怕「養不家」,或長大之後被生身父母認回。外國家庭在這方面通情達理,有人情味。這是東西方人文理念的「代溝」吧。

最有意思的是,前美國駐華大使洪博培和夫人瑪麗‧凱耶,上任之後不久,帶著十年前從揚州福利院領的養女楊樂意,一家三口特地從北京趕到江蘇省揚州福利院,為的是尋根認親。

這些被「老外」領養的孩子,如今該是讀大學乃至就業的年齡了,在海外生活可好?想念故國和生身父母嗎?曾經為你們效勞的醫生爺爺惦記著呢!

福利 就業 計畫生育

上一則

活著就是幸福

下一則

華裔律師鐘宜珍首部小說「山東的女兒」改編家族史 獲紐時推薦

延伸閱讀

超人氣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