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頻道

* 拖拉類別可自訂排序
恢復預設 確定
設定
快訊

房貸利率調降 為什麼舊金山、聖荷西受益有限?

北京男地鐵上挑釁美籍北大教授 反遭「上勾拳」暴打一頓

七○年代末的大學飯堂

我生長在北京,七○年代末到廣州上大學。吃飯的地方北方人叫食堂,廣東人叫飯堂,在學校飯堂裡吃了很多年,記憶深刻。

當年文革結束不久,百廢待興,每個月都要買十二塊錢的飯票,三頓飯平均一天四毛錢。飯堂裡面沒有飯桌,有七個賣飯的窗口,一到開飯時間,學生們都拿著自己的鋁飯盒或搪瓷飯盆去飯堂排隊打飯。

每個窗口前都有一個大木桶,裡面裝滿了青菜湯和幾個用椰子殼做成的大湯勺,學生排隊路過湯桶,每人都盛一勺湯,邊排隊邊喝湯;排到窗口湯也喝完了。有不少人提前到飯堂,盛湯時把沉在桶底的青菜撈到飯盆裡,多一點菜吃。

早餐有時吃麵條,是廣東人吃的細細黃麵,沒有什麼滋味兒,不像北方的打滷麵或炸醬麵,有彈牙嚼勁,有寬厚滋味兒。偶爾早餐有肉捲,一片五公分長、一公分寬、兩毫米厚的肉片包在發麵裡蒸出來,同學們都奔走相告,一人只有一個,覺得特別好吃。

午飯和晚飯都差不多,米飯加上一毛錢的菜:五分錢青菜,五分錢肉。青菜在大盆裡,師傅用大勺盛到你的碗裡,另一位師傅用一個小鐵勺在小肉盆裡舀一下,大概有四、五片比指甲大一點的五花肉片,加上一點肉湯。

去廣州上學前從來沒有吃過空心菜,不喜歡也得硬著頭皮吃,否則就得餓肚子;芥藍菜以前也沒吃過,學校飯堂的芥藍菜和現在餐館裡廣東早茶的芥藍菜,根本沒辦法比,菜梗老得咬不動。

把飯端回宿舍,八人一間房,四個上下床,座在床邊,大家邊吃邊聊。吃的時候用飯勺把菜、肉、飯拌在一起,一會兒就吃都進去了。當年絕沒有浪費食物,當然也沒有胖人。

在學期間的節假日,都有一頓晚飯「加餐」,會有幾塊燉肉加上腐竹、芋頭等,大家吃得可香了。吃完晚餐,家在當地的同學都回家了,我們這些外地來的同學只能留在宿舍裡。

和我同宿舍的段同學有一個煤油爐,學校不遠有一個農貿市場,我們去買了一斤沒有殼的小蛤蜊肉,因為怕有寄生蟲,就在煤油爐上燒開。加點醬油和鹽,在飯堂只要白飯,煮好蛤蜊擺在飯上,蛤蜊的湯汁浸泡在飯裡,算是給我們自己的美味節日加餐。

有一次下午去農貿市場,當年沒有冰箱,魚攤的魚已經開始變味了,老闆便減價賣給我們。回到宿舍的水房清洗魚,刨開魚肚已經聞到臭味了,但捨不得扔,水裡煮沸加調料,最後連煮魚的湯都喝光。

班裡有同學是從農村來的,他們的加餐和我們的不一樣。我和他們去過一次,到校外的農田裡,莊稼已經收穫了,兩個同學在地裡走走看看,互相一點頭就明白同意下一步了。

一人在地上的一個洞口擺上稻草,點燃後趴在地上把草煙用嘴向洞裡吹;另一個同學在三、四米遠的地方也有洞口,大概一兩分鐘後,一隻碩大的田鼠從洞裡跑出來,被守在洞口的同學一把抓住。田鼠不算尾巴大概有七、八寸長,圓鼓鼓的,很肥。一會兒又有一隻田鼠跑出來,同樣大小。

他們把田鼠在水房裡清洗,刨開肚皮拿走內臟,留下肝臟。我問他要把鼠皮去掉嗎,他回答不用,而是用一把鋒利的刀把鼠毛刮掉,再切成小塊,和肝臟一起在鍋裡翻炒,加上佐料,燒好後請我吃;我實在頂不住「鼠氣」,沒敢享用。吃完鼠肉,鍋裡剩下的湯汁加了些水,還做了一碗疙瘩湯,物盡其用。

偶爾口袋裡有點錢,幾個同學一起去城裡的餐館吃早茶。記得有一次去一個在河邊的餐館,餐桌旁有打開的窗戶,床外就是小河。當年的早茶也是服務員推著小車,上面的盤子裡擺滿了各種各樣的點心,不一樣的盤子有不同的價錢;看到想吃的就拿一盤,吃完飯之後服務員會把桌上的盤子加起來,給你帳單付錢。因為手頭十分拮据,能在餐館吃一餐已經十分滿足,又想省錢,幾個同學互相打掩護,趁他人不注意時,就把盤子從窗戶扔到小河裡,至今想起來還是有很強的負罪感。

上一則

活著就是幸福

下一則

華裔律師鐘宜珍首部小說「山東的女兒」改編家族史 獲紐時推薦

延伸閱讀

超人氣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