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頻道

* 拖拉類別可自訂排序
恢復預設 確定
設定
快訊

嫌舊金山市區破敗 米其林一星餐廳Aphotic宣布12月關閉

太陽活動頻繁 本周末北加州或再現極光

漕溪北路刮目看(下)

一九七○年代,漕溪北路經歷過一次洗心革面的大規模改造,最風雲突變的是一九七五年,在它與中山南二路相交處平地,升起一座巨大的圓形體育館,時為全國最大綜合室內館,命名上海體育館,但老百姓都因它能容納近兩萬觀眾,而親切地稱之萬體館。萬體館建成之初就各種賽事不斷,還有盛大文藝演出和全市性集會的頻繁召開,甚至我們夫婦於一九八一年參加的集體婚禮,也是在那寬敞場地的強光燈下舉辦。萬體館倒有些像一本萬寶全書。

與之相配套,政府又在漕溪北路西側,也就是萬體館斜對面,一口氣建起九棟分為十三和十六層高的居民樓,於一九七六年底完工,取名徐匯新村,但普通人卻習慣地稱它們為高層建築,或乾脆叫漕北大樓。當時滬上市民大都住在沒有煤衛設備的老式弄堂房內,能入住這九棟優越的高層建築實在讓人羨慕。

為給高層建築讓路,我廠地處那裡的一個兩層樓宿舍也被下令拆除,我曾連續數天在那充當「拆彈部隊」成員,摧枯拉朽地推倒我曾短暫住過的陳舊老舍。有意思的是九棟大樓至今仍傲然挺立,經受了時間考驗。

漕溪北路自一九五○年起就是彈街路,全由石塊鋪成,堅固耐曬。但那時我騎自行車上下班,途經漕溪北路車座必猛烈震動,騎車人戲稱為「吃彈簧屁股」,因而當拆除漕溪北路石塊而改鋪鋼筋水泥路,成為與萬體館和高層建築同步實施的碩大工程後,我甚感興奮。

據廠領導透露,為適應備戰需要,水泥路面要堅固到能臨時充當大型飛機跑道。當時正是夏天,我親眼看到築路工人在火熱太陽底下加班趕工,鋼筋厚度的確都超過要求,可屬百年大計。但近期回國,我注意到漕溪北路已改為柏油路,而且路面極大拓寬,單向可四車並駛,說它比先前「闊」多了並不誇張。

從匯南街出來沿漕溪北路東側向北走,很快就能看到蜚聲全國的上海天馬電影製片廠氣派非凡的大門,該廠的電影片頭裡都有個長翅膀的白色天馬,而它出產的「舞台姐妹」和「女籃五號」等都曾是深受影迷喜愛的故事片。電影廠旁的裕德路口還有四十二路公交車終點站,我那時隨廠領導去紡織局開會,一般都乘坐有兩節車廂的四十二路一直到北京東路外灘,然後只需穿過馬路就能到紡織局大樓。

天馬廠於一九七七年與上海另一家有名的海燕電影製片廠合併,組成陣容更強的上海電影製片廠,從此啟用為人們熟悉的工農兵形象廠標。

今春我回國探親,從新版地圖上得悉,在上海電影製片廠原址已建起上海電影博物館,於是特意在一個上午趕去參觀。

等走到漕溪北路近裕德路口,哪裡還有原來熟悉的電影廠大門?能看到的是一片新闢的園林綠地,其後幾十米深處才是設計得新穎灑脫的四層高上海電影博物館,其正門廣場上矗立的正是那座工農兵形象雕塑。入內參觀後,在一樓大廳我注意到與之相連接的保留下來的原電影廠五號攝影棚,但那天閉門不開,故我無從窺見內部。

參觀完電影博物館,我還一廂情願地去尋找附近我工作過的染織廠,結果當然杳無影蹤,連匯南街也消失了,只在原處看到一條現名為影業街的小馬路,兩旁全是新建的高樓大廈,都是被鐵欄杆包圍的居民小區。我無奈地退回到漕溪北路,不能不感嘆這條我曾長期涉足的大馬路的滄海桑田和神奇變化,唯有刮目相看方能與之再識。

我又想,如有人初訪上海,除了外灘、豫園和南京路步行街等響亮景點,不妨把漕溪北路也列上探訪日程,因為它不僅不會使你失望,還會讓你得到如劉姥姥逛大觀園似的驚喜和滿意。

博物館

上一則

活著就是幸福

下一則

華裔律師鐘宜珍首部小說「山東的女兒」改編家族史 獲紐時推薦

延伸閱讀

超人氣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