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回憶
我是出生在廣東的1970後,得益於廣東毗鄰香港的獨特地理位置和承蒙改革開放,我從小聽著勁歌金曲、看著香港電視電影長大;童年時,對香港的感情是既羨慕,又嚮往。
那一棟棟拔地而起的高樓大廈,車水馬龍的繁華街道、精緻無比的美味佳肴,以及活色生香的夜生活,對我是無比誘惑;現在,這些鏡頭依然在我腦中不斷以電影膠片的方式翻滾,被時光沖洗得熠熠生輝。
1980年代初期,在我們生活的那個小城,首先獲得轉播香港電視劇。
我同學阿敏的爸爸在香港做工,她和媽媽、外婆住在一起,每天吃過晚飯後,我和其他幾個女同學就相約在她家做功課、看電視,《大地恩情》、《霍元甲》、《萬水千山總是情》等一系列精心製作的港劇,占據各家電視螢幕。
我們不但喜歡扣人心弦的故事情節、出神入化的武打功夫,還喜歡學著唱旋律優美的主題曲;看了《霍東閣》之後,我們幾個女同學還特意把紮起來的馬尾歪向一邊,梳了當時很流行的「鷹翹頭」。
後來,更多小城也可以收看香港電視節目。於是,大街小巷都不停地播放流行的香港歌曲和電視劇主題曲,香港明星、歌星在我們小城裡變得家戶喻曉。
許多人家裡的牆上都掛著香港的明星掛曆;這些掛曆像巨大的電影海報,明星照片占了一大部分,只有下面小部分的地方印成日曆。
掛曆上的女明星氣質優雅、風情萬種,各有各的美,不像現在的明星全都像是一個模子印出來的,個個都是「瓜子臉」。
那段時間的校園中,我們女同學之間開始傳抄港台的流行歌曲,班上的女同學幾乎人手一本精美的筆記本,在上面認真抄寫喜歡的歌曲,並在旁邊貼上不同的明星、歌星貼紙;有空的時候,我們就坐在一起翻看,交流心得,演唱一番。
由於阿敏的爸爸在香港做工,阿敏的衣服、書包、文具,吃的糖果餅乾都是精美華麗,港味十足,令我們這些女同學羨慕不已;阿敏為人熱情大方,經常拿一些巧克力餅乾與我們分享。
有一次,她爸爸拿回來一大袋舊衣服,說是阿敏姑媽的女兒穿過的;我們打開一看,有襯衫、裙子,還有正在流行的蝙蝠衫和喇叭褲。
這些衣服還六、七成新,阿敏讓我們幾個要好的女同學每人挑選了一件。
雖然我們家在香港沒有親戚,但我的曾祖父曾在香港購買了一物業。
聽祖母說,曾祖父早年去南洋打工賺了一筆錢,他不但在鄉下買了田地,還在香港購買了一棟樓房收租。
每逢拜祭祖先時,祖母口中都念念有詞:多虧曾祖父聰明,懂得在香港買樓,如果不是的話,我們現在就一無所有了,因為在文化大革命時,鄉下的田地都被充公了。
1990年代初期,爺爺將那個物業賣了,他將錢分給了幾個兒子,我們才有機會在城裡買了樓。
1997香港回歸後,廣東與香港的經貿、文化交流進一步加強。
隨著高鐵的快速發展,香港與廣東各地有了更深入、更密切的合作。10月時,香港已開通與江門的高鐵,我們預期明年的中國之旅將更加方便快捷。
故鄉存留了我的童年趣事,小城存留了我的少女情懷,而香港的電視電影和流行歌曲,陪伴我度過人生最美好的年華,令我終身難忘。
FB留言